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时金人入侵,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饱受涂炭,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金斗争风起云涌。这一时代特征使辛弃疾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卫国、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卖国投降,辛弃疾报国无门,只得将强烈的爱国感情,满腔的忧愤感慨注于笔端,于是就有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对于辛词,历代学者和读者多从爱国思想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表扬。以今天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标准来衡量,我们仍认为辛词是爱国主义的诗篇,但是,在肯定它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三方面论述了辛弃痰作为词人的爱国思想.他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爱国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用词这种独特的形式写下了大量声宏意远的爱国词作。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某些本质,是词人心弦和时代脉膊发生共鸣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政治背景来说民族矛盾是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每当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绪必然高涨。在文坛上响遏行云的声音也必然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辛弃疾生长于沦陷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八百年来,辛弃疾的爱国词拨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当然和它那“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词中那种“能于刻红剪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思想感情感染着人们。“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辛词所以感人,就在于其中蕴籍着饱满浓烈的情感。关于稼轩词以情胜的特点,前人略有评述。周济说:“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谢章铤说:“稼轩是极有性情之人”,王国维也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这种浓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与姜夔共同铸就了南宋词坛的辉煌,作为爱国文人,词坛前辈,辛弃疾其人其词对姜夔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方面对稼轩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义》,论述抗金大计,提出恢复失地的建议,都未得到采纳。此后,在担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时,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表现出优秀的政治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推荐了40首必学诗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有3首。辛弃疾的词充满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教学中教师可将辛弃疾的必学诗词与另外两首词组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品鉴、探源,深刻感悟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情怀,探寻英雄之志的源头,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  相似文献   

11.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 ,小声铿钅訇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苏词雄壮 ,辛词悲壮 ;苏词“横放杰出” ,超旷、飘逸 ,辛词“潜气内转” ,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苏轼“以诗为词” ,笔力矫健 ,辛弃疾“以文为词” ,能刚能柔。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 ,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具有爱国思想 ,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 ,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存词六百余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气势豪放,用典精妙,感情沉郁。尤其是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或表达“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或表现对南宋苟安局面的不满,或表现壮志难酬的偾懑与慨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现就其词作的爱国思想浅析如次。首先,辛词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及民族苦难的深切忧虑。如作者早期写作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到达造口,想到中原失地得不到收复,百姓沦于金兵铁蹄的蹂躏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辛弃疾词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经久不衰,脍炙人口,这是由于他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最尖锐最迫切的主题,表现了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同时又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创造鲜明生动、扣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自我形象,“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提要》),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反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与内容,它从最初的哲学意义嬗变至现代语言修辞技巧,并以语言实体为依托,而辛弃疾作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作的语言特征与反讽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夸大及克制陈述、正话反说、悖论语言反讽论性反讽等三种反讽子型对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的爱国情怀及对朝廷和战派及残酷现实的抨击与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是唐宋词作家中现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诗词中大多表现了积极抗击金国入侵和争取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词风饱满激昂,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辛弃疾的爱国诗词,阐述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爱国主义思想在诗词中的主要表现,诠释其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报效国家、守卫国土的使命感,以及勇于献身的军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结句之于全词有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用,故下笔尤难。辛弃疾作为词中之豪,其结句气脉回旋,兼集众美,以无法为有法,调动多种修辞方式,以朴素之语写出意外之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写下了大量的抚时感事、声宏意远的爱国词作。这些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某些本质,是诗人心弦和时代脉搏发生共鸣的产物,也是当时南宋词坛的最强音。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是女真贵族雄  相似文献   

18.
设问:如果辛弃疾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豪词,文学史是否仍然应该给他以重要的一席? 答曰:单以其农村词的成就,就应当给他以很高的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它的数量,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一人可与比拟的,而且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是通过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很高。关于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拙稿《辛弃疾农村词简论》已有概述,这里只  相似文献   

19.
贯穿辛弃疾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归隐后,词作题材扩展,写了许多乡村田园词和政治抒情词。虽仕途坎坷,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始终 没有泯灭。他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曲笔寓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志向和有志不获骋的愤慨和悲叹;其词风也由豪放 俊逸转为委婉含蓄、苍凉悲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