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从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中得到启发,发现此类电视产品不仅发挥了电视传播的优势,而且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这些特点使之成为电视媒体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载体。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巨大价值。仅大众传播领域而言,如果说电视新闻的功能承载着让公民更多地了解和谐社会的功能的话,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则将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寒 《传媒》2018,(11):60-61
随着电视媒体"公益"出现频率日益提高,公益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以煽情为主或以娱乐为重的公益类电视节目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收视率,但引导观众以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去对待公益、对待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受众的认可.音乐类电视公益节目《让世界听见》就是一个正面案例,它通过"音乐+公益"的组合方式,创新公益传播节目形式,既为受众带来了山歌民调、儿歌清唱、金曲改编等优质音乐体验,也通过让音乐人体验支教老师生活的方式,组建儿童合唱团,积极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儿童成长、关注农村音乐教育问题,弘扬正确价值观,真正践行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陈勇 《声屏世界》2007,(12):13-14
当新一轮电视真人秀节目又开始肆意炒作、方言栏目剧遍地开花、电视民生新闻热火朝天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一系列电视公益慈善活动恰似一缕清风悄然而至,并以其“致力于维护公众利益,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理念,在不断整合资源、丰富电视荧屏、彰显媒体文化功能的同时,使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得以实现新突破,在全社会最广泛人群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力提升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电视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品牌建设中内容和路径创新的一大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郭越 《东南传播》2013,(9):82-83
近年来,公益传播研究日益升温。《24小时电视》是日本电视台(简称"NTV")在1978年为纪念开局25周年而制作的以"爱能拯救地球"为口号,以慈善活动为内容的公益节目。从1978年开始,每年八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到星期日,NTV都会以日本武道馆为主会场进行24小时的连续彻夜直播。在媒体业高度发达的日本,《24小时电视》作为一档受欢迎的电视公益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有效地传达了公益慈善理念,传递了社会正能量,给受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带来无尽的感动和无限的生活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透视当下电视媒体的公益传播内容,对电视公益传播三维内容,即节目、广告、活动的困境进行探析,提出其解决策略模式,以期为电视公益传播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为探究怎样能使"公益+电视"产生"1+12"效果,促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央视《梦想合唱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方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来观察公益节目如何利用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和其产生的认识论偏向进行公益传播。笔者认为,人在"媒介—人—社会"这三者构成的公益传播的交互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透视当下电视媒体的公益晚会存在的问题,对电视公益晚会的宣传模式、营销传播、品牌意识进行探析,提出"力求专业化操作"、"坚持品牌化发展"、"寻求多媒体合作"等策略,以期为电视公益晚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视公益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以扶危济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形式。本文以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为例,对"真"、"苦"、"近"、"敬"、"细"等几个关键字加以阐述和分析,探讨电视公益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  相似文献   

9.
衡娟 《新闻世界》2013,(12):48-49
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公益电视,一方面媒体主管部门称在电视媒体越来越娱乐化、商业化的今天,打造公益频道是为了制作更多精良的文化产品,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另一方面财务上的巨大压力,令许多公益电视节目举步艰难。公益电视有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微公益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得以迅速发展,其"人人公益"的理念,使大学生也可以成为公益的"微主体",唤起了大学生的公益热情,培养了其公益精神,也促进了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大学生的微公益行为创新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路径,彰显大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推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传播交互性的不断增强,大型电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已成为提升栏目影响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所谓电视活动,指以受众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为核心,以创意和创新营造强大的传播力,追求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阶段性电视文本"。电视活动首先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媒体被动的宣传局面,使电视媒体成为确立活动主题、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的行为主体。近年来,各种大型新闻行动、爱心行动和公益行动层出不穷,较好地履行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责任。  相似文献   

12.
电视公益节目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颇具时代特点的电视产品.本文以贵州电视台"关注农民工"系列节目作为研究范本,从"传播效果"与"社会价值"两个层面,针对在公共话语空间里,电视媒体如何借开展公益活动之机,增强自身的媒介传播力,并以此打造媒介公信力等问题进行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科研机构知识转移的模型、机制、效益三方面对当前公益类科研机构知识转移理论展开评述,介绍北美和欧盟地区公益类科研机构知识转移测度的方法和实践进展,以期对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知识转移研究及测度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宇 《档案管理》2021,(4):73-75
支付宝"花呗守护计划·文物公益"活动体现出以荣誉激励互动、以知识带动公益、以专业促进长效的运营特点,反映了博物文创产品的流行因素,即稳定的用户和文创产品链接、成熟的互联网传播模式、文物本体的经典性和流行性.档案资源与文博藏品在文创开发中存在本质差异:大部分档案不具备"IP"潜质、档案资源属于"易消耗资源"、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有待提升、档案部门缺乏文创开发能力,档案文创需要找准自身特点:原始性、地方性、整体性和知识性,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道路开展具有馆藏特色的文创开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趋同,电视媒体的竞争环境已经日趋激烈,几近白热化。2007,当新一轮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全面启动,方言栏目剧遍地开花,电视民生新闻热火朝天时,我们却欣喜发现一系列电视公益慈善活动恰似一缕清风,正悄然而至,并以其“致力于维护公众利益,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6.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7月4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式将旗下的艺术人文频道、七彩戏剧频道、经典947频率、戏剧曲艺频率整合成横跨广播、电视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媒体群"(以下简称"公益媒体群")。此次改革,再次明确了广电媒体公益和服务的基本属性,符合广电行业的发展规律,使我国广电媒体公益化改革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依托基金,助力"公益媒体群"在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中铭刻着两件大事:其一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其二为"自收自支"和"自收自支"所带来的插播商业广告。这两件事在中国广电发展改革中功不可没,但同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公益类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服务方向及内容的梳理,结合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特点和对科技情报服 务的需求,分析公益类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对创新创业支持的方向,并结合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面向创新创业主 体的业务活动开展,探讨我国公益类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型发展、科技智库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盘活 科技情报信息资源、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知识化应用服务创建品牌产品提供等方向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1979年央视开办的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开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一套常态节目<希望>,电视公益节目才开始兴起.1999年湖北卫视<阳光行动>开播,电视公益节目概念进入学术界并受到公众关注.此后,央视<春暖2007><共同关注·圆梦行动>、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北京卫视奥运公益节目<志愿者>等一系列电视公益节目进入公众视野.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尤为迅速,因此被称为"公益年",目前公益类节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20.
王媛 《传媒》2017,(21)
一部文艺作品是否为优秀作品,取决于其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电视综艺节目要践行这一标准,必须在服务人民、发挥公益功能上有所建树,将公益引入综艺,让综艺变得更有意义.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安徽卫视《全星全益》、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五档电视综艺节目(以下简称"五档节目"),于2016年2月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受到褒奖,被冠以"电视综艺节目开启公益模式"的美誉."五档节目"弘扬优秀传统以守正,开拓发展有创新,是近年来迅速涌现出的大量具有公益属性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杰出代表,为日趋同质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如何使电视综艺节目在公益情怀中生辉,将其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出来,"五档节目"提供了多方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