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安 《语文学习》2010,(5):33-3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中对“国子姓”的注释为:闺君的同姓。但联系文段内容来看,却觉得难以理解。首先,勾践被围会稽山,下令“凡我父兄昆弟及圈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困之政”。如果课文注释成立,那么勾践派遣文种(既不是勾践父兄昆弟也不与勾践同姓)出使吴圈求和,并最后“举国政属大夫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岂不是与勾践自己的号令相违背?其次文言文讲究词约意丰,在“父兄昆弟(肯定是国君同姓)”后面加上“国子姓(国君的同姓)”岂不是重复啰唆。  相似文献   

2.
(配合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课文重点写了越王勾践,写他如何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表现了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的精神。因此,我们只要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命运变化,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思路了。  相似文献   

3.
《越王勾践》讲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勾践,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忍辱的英雄,他是绍兴人的骄傲,令每一个绍兴人自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不幸被俘,做了吴国的奴隶。他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  相似文献   

4.
趁火打劫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越王勾践打了败仗,做了吴国的俘虏。勾践在心里暗暗立下了报仇的誓言,表面上却对吴王夫差百依百顺,俯首帖耳。几年过去了,吴王夫差以为勾践胸无大志,真心归顺了自己,就不听忠臣的劝说,放虎归山,让勾践回到了越国。  相似文献   

5.
勾践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复越国的杀父之仇,遂兴兵伐越。梅山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越国几乎是全军覆没。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绝境,越王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决定亲自携了妻子到吴国为人质,臣事夫差。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请求,就在死于越国之手的先父阖闾的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贬居其中,并命他们去掉衣冠,蓬头垢面,衣着奴隶的服装,替他养马。每当夫差出游之时,勾践还得执着马鞭步行在一旁服侍。吴国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道:“这个人便是原来的越国之君呵!”勾践只有忍…  相似文献   

6.
越王勾践的形象在《国语》和《史记》中都非常鲜明生动,两书通过叙述勾践复国灭吴的历史大事,表现了他礼贤下士、发愤图强、忍辱负重的政治家风采。而《史记》增加了勾践卧薪尝胆、滥杀功臣等在别的史书中没有的情节,使勾践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相似文献   

7.
案情:这日,越国国王勾践与西楚霸王项羽在天国相遇。他们看到了一艘满身伤痕的破船,勾践认为这艘船饱经磨难却能坚持到最后,是世人学习的楷模;而项羽认为这艘船已经破损不堪,如同废铜烂铁,不如毁了省心。两人因意见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最后,项羽不顾勾践的阻拦,把船毁掉了。勾践一气之下,将项羽告上了衙门。  相似文献   

8.
[案例]《卧薪尝胆》的十种解读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将阅读《卧薪尝胆》的感受发散为十种: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会稽一战,勾践战败,给吴王当奴仆。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勾践能称王,能为奴,这是能屈能伸。“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可见骄兵必败。会稽之战前,勾践为王,好像站在山顶;会稽之战后,勾践为奴,好像跌入山底。为王的勾践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为奴的勾践布衣狗食,替吴王驾车养马。真是当官时幸福,不当官时痛苦啊!“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的家乡,鱼腥草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折耳根.关于鱼腥草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啊.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传说勾践回售的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勾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勾践灭吴”其事、越王勾践其人,历来是佳评如潮。“卧薪尝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勾践成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代名词。笔者记得,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帝修反掀起反华高潮”的时期,曾由戏剧大家曹禺创作了《胆剑篇》,把勾  相似文献   

11.
勾践的卧薪尝胆确实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勾践的身上才被套上一个个光环:有胆有识,知人善任,忍辱负重等,教学参考书如是说,教师上课如是讲,于是勾践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也就变得高大完美起来。这样分析显然违背了辩证法,其实,只要我们淡化一些特写镜头,通过全景去透视勾践、就不难发现勾践身上那些令人不齿的“斑点”。  相似文献   

12.
伯嚭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大臣,贪财好色。吴越战争中,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请求吴王杀了勾践,但已受了越国贿赂的伯嚭却当场反对,救了勾践一命。伯嚭后来还进馋言让吴王杀了伍子胥,将勾践献的美女西施推荐给吴王,并让吴国大兴土木,耗费国力。越王勾践却在此期间卧薪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勾践灭吴》一文讲越王对“四方之来者”(即来越国的各国士人)“必庙礼之”(即一定在庙堂接待他们,以示尊重)。作为一方诸侯的勾践为什么一定要把接待地点安排在庙堂呢?原来,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风俗礼仪以及勾践的处境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勾践灭吴》在描述勾践鼓励国民生育时写道:“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这里有几个问题很值得玩味。第一,“生丈夫”,即生男孩,勾践为什么奖励一只犬,而不是鸡、羊或其他东西?第二,生女孩,勾践为什么奖励一只豚,而不是许多只犬,这不同样也可表贵“生女子”吗?第三,勾践奖励犬和豚到底用意何在?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一系列行为与政策当年,勾践兵困会稽山,穷途末路,但他临危不惧,号令三军日:“有能助寡人  相似文献   

15.
越王勾践是于越历史上的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春秋晚期 ,在他的领导下 ,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几乎被吴所灭的小诸侯国———越国 ,经“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的努力。逐渐强大起来 ,加入了争霸的行列 ,勾践也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那么为什么春秋晚期越国能够最终战胜比他强大的吴国 ,并且能够争霸中原呢 ?笔者认为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越王勾践的人才政策。本文试就越王勾践的用人之道 ,谈些粗浅的看法。一越王勾践一开始并不注重人才的使用 ,且孤行己见 ,鲁莽行事 ,好大喜功 ,信谗谀而远士 ,“不能使臣” ,①因此“贤士不为用…  相似文献   

16.
鱼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的家乡,鱼腥草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折耳根。关手鱼腥草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啊。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传说勾践回国的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  相似文献   

17.
“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重彩”.这些固然是勾践灭吴的必要准备.然而这一切又都仅仅是勾践对自身的要求,凭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灭吴大业的。之所以能灭吴雪耻.关键在于勾践改变治国政策(“寡人请更”),充分调动起了大夫、士、百姓等多个阶层的力量,从而上下齐心.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另一大夫离开国都,到了吴国。吴王夫差派他们住在石屋里喂马,做杂役。勾践喂了三年马,小心谨慎,逆来顺承,夫差每次坐车出门,勾践给  相似文献   

19.
卧薪尝胆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被虏.为雪耻报仇,勾践返国后"乃苦身焦思,置胆(苦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成语"卧薪尝胆"即典出于此,比喻人们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懈怠的志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更是一篇精彩的历史小说,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的形象很丰满,也很伟大。把许多好的词语用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诸如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胸襟开阔,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善于团结国人,赢得民心等,但是,我觉得勾践形象的本质属性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伟大的政治家。那么,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呢?首先,他处变不惊。越国溃败,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国家形势危急。此时,他探求贤才,与文种执手相谋,特别是一个传神动词“执”,写出了他解除国难时,冷静得如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