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把握叙述线索,理清叙述顺序,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品味桃花源的“美”与“乐”,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引领学生解读课文,通过了解文中我家养的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及结局,增加对生活的积累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加深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从而认识生命的脆弱,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 )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 (《古赋辨体》 )   (清朝 )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 …  相似文献   

4.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7.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 ,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 ,品味语言 ,理解文意 ,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切入 ]1 怎样了解苏轼 ,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苏轼是少见的旷世奇才 ,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 ,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 ,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 ,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2 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 ,…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定位 ]1 学习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2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熟读课文 ,鉴赏文章叙事陈情层层深入的构思技巧和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 ,真挚动人 ,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 ,也“常使英雄泪满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 ,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探究 ]1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 ,打牢基础。(投影 )A .对加点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 …  相似文献   

13.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存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从“美”字入手,让学生品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16.
一、教学重点本文以做学问、求学为话题 ,劝勉后进求学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克服畏难情绪 ,敢做敢为。二、课文解读本文由“天下事”“为”与“不为” ,做学问“学”与“不学”推导出中心论点 :“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接着用道理和事实围绕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耐人寻味处在于贫富二僧“欲之南海” ,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自南海还” ,而富者有“买舟而下”的财力都不敢“为” ,最终落得“有惭色”的窘境。这就告诉我们 ,主观因素、进取心态对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学生一…  相似文献   

17.
18.
19.
将《虎丘记》的教学重点定位于比较鉴赏,是基于下列考虑的:该文是现行高中教材最后学到的一篇文言记游散文,有与《愚溪诗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记游散文作比较的必要;该文是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代表作,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与其他类似或同题作品作比较的条件;该文又是一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前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轻车熟路,容易把握;而后者却是我们教师容易忽视,或在具体教学中“不知如何是好”的一环。如果我们把握好了这环,我们的语文课会上得比过去生机盎然而韵味无穷,能够做到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具有“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魅力。那么,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做到“润物细无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