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相似文献   

4.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他小说中的人物,如阿Q、鲁四老爷,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而对现实中的人物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却有很大反差。探究结论为鲁迅个人生活的小环境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的交织导致的。而对小说中人物无情地批判恰恰表现出鲁迅先生意图改造国民灵魂的大爱。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8.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要说人的手指也是心灵的窗户,因为十指连心呀。鲁迅先生最会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同样是通过描写人物手指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高手。鲁迅小说的每个细节都有独到的匠心,他常以白描的手法,涉笔于“手”,勾画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真可谓妙“手”生花。  相似文献   

9.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0.
刘同般 《都江学刊》2002,14(1):42-44
鲁迅先生的小说开头,或突兀,或含蓄,或写景,或抒情,或比喻,或象征,或冷峻,或热烈,因而异,各揽其胜,各呈异彩,探讨鲁迅先生小说的开头艺术,对创实践和创作研究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道具,是“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现代汉语词典》第259页)。可人们往往把小说中的有关器物也称为道具。这些器物虽然不在小说三要素之列,却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小道具的配备,就体现了他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取名作一下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取名也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创作的。他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借用丈夫的名字或姓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有的利用人物的外部特征代号,有的用人物个性特征取名。  相似文献   

15.
张良金 《学语文》2012,(5):45-46
钱理群先生称《在酒楼上》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甚至称之为“最具鲁迅气味的小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个小知识分子吕纬甫。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  相似文献   

16.
孙上 《现代语文》2005,(5):31-3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上有暗示,而且在人名上也有暗示,下面谈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人物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说都写到了笑,最多的有近二十处。如此悲惨的社会。苦难的人生,鲁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经常写到笑呢?换句话说,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要笑呢?笑什么呢?有什么可笑的呢?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笑大多是麻木的笑、愚昧的笑、无聊的笑,或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带泪的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鲁迅作品应注意的重点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其中的“排”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动词。但对“排”字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不小误解。  相似文献   

19.
徐新忠 《新读写》2008,(4):62-63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有诗意的题目。老师还没教,我就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先生,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嘴里念念有词,被他遗忘了的学生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八仙过海,各显身手。想不到伟大的鲁迅先生,小时候上课也不守纪律,真有意思。  相似文献   

20.
1922年,赵景深先生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樊凯》(通泽《万卡》),他把“银河”(Milky Way)译成了“牛奶路”,遭到了鲁迅先生的嘲笑。鲁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