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郭隗所筑之"宫",其名称经历了由"宫"到"台"的演变过程,在南朝时正式称为"黄金台".关于黄金台的位置,学界分歧较大,较为重要的有燕上都蓟城说、河北定兴金台陈村说和北章村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各方观点,可以肯定黄金台应兴建于燕国都城附近,但不可能位于燕上都蓟城,而燕下都附近金台陈村与北章村两座台基遗址也非燕昭王为郭隗所筑之"宫".事实上,《水经注》的相关记载与考古资料基本一致,郦道元所记"金台"即为历史上的黄金台,其原址位于燕下都城内张公台附近,但如今黄金台的地表遗迹早已无存.  相似文献   

2.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燕下都瓦当自出土以来,以其纹饰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和文化内涵深厚,与秦雍城、齐临淄瓦当被学术界称为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燕下都瓦当出土已有百年历史,对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时间为序,将燕下都瓦当出土与研究情况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旨在为以后燕下都瓦当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古长城说>碑 古长城碑位于"达颜德乐吉围场",即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拨乡岱尹上村岱尹梁之北的山脚下,距县城北偏西三十五公里.上镌乾隆帝于1752年作<古长城说>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高阙地望考     
高阙是战国、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但由于军事形势的变化,汉以后似乎废弃不用,唐人对其地望已不大清楚,出现了一些猜测性的说法。自唐晓峰同志提出高阙在今内蒙古临河县北的狼山口(《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第5期)  相似文献   

5.
<正>保山历史上有内八景与外八景之说。内八景在城内,分别是"西山晚翠、明月太保、白昼观星、法明晓钟、铜壶滴漏、梅鹿争春、荷池观奕、龙池夜月";外八景在城外,分别是"蕉洞春光、哀牢金井、神坪赏花、梨花香雪、北津烟柳、金鸡温泉、云崖卧佛、鱼村晚钓"。"鱼村晚钓"说的便是位于保山城东五公里处的打鱼村、三家村、老鸦寨一带的村民在夕阳下泛舟湖上、撒网捕鱼的美好情景。或许有人会问,打  相似文献   

6.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三 魏晋部分 (一) 三国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六、七十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公元220年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全国性动乱,从此军事斗争的中心转入三家之争。天水地区处陇右要塞,为魏、蜀争锋之土。如著名的“街亭”之役、及“六出祁山”都发生在这里。天水之名气,由此发起。但从总的局势看,大抵是以渭水为界。渭水北面及今天水市为曹魏所有,而渭南即长江流域之徽县、两当为蜀汉所有,其间地西和、礼县为胶着状态,时为蜀有,时为魏占.由于陈寿撰《三国志》无《地理志》一门,加之战争动乱,使考证本区辖县困难重重。今据有关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考述。 《晋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晋复为天水”。  相似文献   

8.
大量史书记载和碑刻均证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前位于河北省唐县、阜平、涞源交界的大茂山就是古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活动一直在河北曲阳县的北岳庙。弄清北岳的历史变迁,对于明确古北岳的历史地位,挖掘古北岳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魏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首都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太行山脉迄西,桑干河上游大同盆地的西北隅。大同城东有发源于内蒙古岱海的御河(旧称如浑水),北面隔万里长城与漠北草原地带相接。这一带在历史上是以漠北为据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反复兴亡之地。  相似文献   

10.
《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发表的《古散关遗址辨正》说古散关遗址在川陕公路距宝鸡市35公里的秦岭梁上,而不在距宝鸡市19公里的山沟里。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对散关的准确方位文献记载略有出入,但说它位于大散岭上却是共同的。大散岭就是宝鸡市西南二里关村以西的东西向山岭,巍峨雄峙,是秦蜀交通的天然障碍,具有设关的地理基础。大散岭距离宝鸡市19公里,今宝成铁路的11号隧洞从岭下通过。这里清姜河中穿一线,两岸悬崖峭壁,南北之间的道路只有攀越清姜河左岸的大散岭才能通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  相似文献   

11.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2.
《新路颂并序》摩崖,今存西和县石峡乡坦途关双石寺西崖南壁,唐开元间镌刻,可识文字约200字。铭文收录于《西和县志》,但释文脱误、意增多达50余字。颂铭之主人公"太守赵公",极有可能就是"汉阳太守赵承",其任职在唐开元九至十二年(721~723)前后。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新路颂并序》摩崖是考察陇蜀古道的重要交通碑铭,也是研究杜甫自秦州南入同谷行踪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识人”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历代小说对其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诞生干晚唐的豪侠小说《虬髯客传》,可称一篇演绎“识人”意识的典范文本。从情节敷陈看,“识人”意识贯穿情节始终。“识人”场景成为情节的血肉和主体;“识人”意识成为情节进程中的主导因素和叙事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借情节演绎其“识人”意识的倾向十分鲜明。研究《虬髯客传》的情节艺术及“识人”意识,可为经典重读提供新视角。开拓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针对唐前期"六胡州"及其后继管理机构治城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学术认识的分歧,有必要再次进行学术讨论。透过对《定位问题》所举论据的剖析,可以看出窨子梁出土的唐人墓志及其他资料并无法证明唐前期鲁州城即今兴武营故城,与"六胡州"相关城址的"考定"纯属画蛇添足,对什贲故城、兰池都督府城的推断也是误判。因目前关于唐前期"六胡州"治城的证据欠缺,其治城位置研究尚无定论,仍需同行继续向前推进。剖析相关论文出现诸多舛误的根源乃在于失当的研究方法、浮躁的学风。学术界须提倡审慎严谨、求真求实、淡泊名利、稳步推进的健康学风。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从秦汉到晋唐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善,养生流派也已形成。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发展到黄金时期,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的中医养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尚文”“崇史”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北方城市发展一直领先全国,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建筑物间距规划、建筑用材都很讲究。魏晋南北朝、唐代北方劳动人口大规模的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筑技术。唐代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学习北方,扩大了建筑物间距,建筑用材上大量用瓦,子城外加筑罗城,预防了火灾的发生。罗城的修筑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大大提高了城市军事防御能力,江南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方学习并发展了北方传来的工程技术,为其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崛起,成为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与吐蕃在西南地区的争夺,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可归纳为四个阶段:统一六诏时期、“叛唐”时期、“归唐”时期、“叛服无常”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时期,与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有关。但是,剑南节度使的个人因素也是影响两者关系的主要原因。在这几个历史阶段中,有重要影响的剑南节度使有:王昱、章仇兼琼、鲜于仲通、杨国忠、韦皋、李德裕、高骈等,从历史视角探究,可以发现不同的剑南节度在其关系变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研究剑南节度使在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