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阅读是为了活着。"——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开篇引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烦嚣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这两句话把读书的目的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它较为深刻地道出了阅读"精神性"  相似文献   

2.
谈到读书,贾平凹总是津津乐道。读书的滋味甜酸苦辣涌注心头,贾平凹也时常流泄于笔端。说的最多的,却是一句话:“读书有福”。读书有福?福从何来?读书有福,福从收获中来。贾平凹曾经用调侃的方式历数过爱好读书的种种不是,但是,好读书的各界书虫,从贩夫走卒到学者贤哲,古今大有人在,为什么?贾平凹说,当然是“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如此知识广博,洞晓人生,既自知又知人,当然会让你在面对绞尽脑汁都很难理清头绪的纷繁世事的时候游刃有余,举重若轻;读书能“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语,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易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开卷有益。"可见读书是有很大好处的。读书不仅可以怡情悦性,还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夜读不寂寞     
冬夜,好静好静。冷雨敲窗,一灯如豆。坐不片刻,便有一股寂寞涌上心头。我喜欢这寂寞之夜,这夜是我读书的好时光。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7.
"书香童年不寂寞,书香岁月不虚掷,书香人生不空白。"而小学中低段的语文教师,作为儿童智慧的启蒙者,班级建设的引领者,更应通过各种制度和活动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前进的航标     
我从小迷恋文学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过的许多小说已逐渐淡忘,甚至被完全忘却了。然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在我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主人公保尔的英雄气概感召着我,使我正确认识人生,找到了前进的航标,并激励我去拼搏、奋斗、进取。贾平凹说过:"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遇苦而悲,不受宠而欢。"人啊,作为灵与肉的结合体,固然离不开物质基础,倘若一个人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别的就更是无从谈起了。虽然物质可以让我们衣食住行得以满足,却不一定能让我们精神愉悦和富有。精神对人的作用与物质有着质的区别,它不是让你吃得饱、穿得暖,而是能激起你追求奋斗的动力,为你指明拼搏前进的方向;它能使人们在紧张中不知疲倦,在逆境中产生奋起的勇气,在绝望中获  相似文献   

9.
要刊速览     
《河南教育》2008,(3):2-2
<正>读书当如温总理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儒家经书《礼记·中庸》第十九章专门强调的。温家宝总理深谙读书之道,对这几个读书的要素,或者说为学的境界,可谓兼而备之。而且,温总理尽管似乎讲的是他过去的为学经历,但折射的也有他现在的读书生活。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可以想见,正是读书,正是坚持读书,才涵养出了温家宝总理思路开阔、目光远大、收合自如、睿智儒雅的学者型领导风格。  相似文献   

10.
李纪镜 《辅导员》2012,(Z1):32-34
近读明代吴应箕编撰的《读书止观录》,着实看到不少读书故事,颇富辩证对立之趣,对我们来说,亦颇有启迪。苦与乐宋太宗每天读《御览》三卷,宋琪认为皇帝这样做太辛苦了,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为劳。"读书固然需要时间和体力的付出,但在付出体力、精力的同时,我们获得知识的回报,获得精神的滋养,从心理上说,因为醉心于书而将寂寞、空虚摒之于身外,何劳之有?历史上以读书为乐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葛洪家贫,又屡遭火,典籍烧尽,于是"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借  相似文献   

11.
在《小城三月》中,我们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我们感受作者难以排解的寂寞情结和迷惘之感。悲凉与寂寞笼罩着全篇作品,使之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2.
王夏 《文学教育(上)》2008,(14):106-106
在《小城三月》中,我们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我们感受作者难以排解的寂寞情结和迷惘之感。悲凉与寂寞笼罩着全篇作品,使之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3.
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籍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们的良师益友。诗圣杜甫有诗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长。"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读书能让人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一代伟人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由此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我们  相似文献   

14.
本刊总编辑孙云晓有一句话:喜欢读书一辈子不觉寂寞,不喜欢读书一辈子手足无措。2007年3月7日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中国  相似文献   

15.
阅读之于学习者,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它使我们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因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使我们绝权俗,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相似文献   

16.
品味读书     
<正>读书、教书、写书,大半生与书为伍,现已年逾不惑,既未从书中得到"黄金屋",亦未觅得"颜如玉";既无名无位,又无职无权,但却活得有品有尊、有滋有味,依然钟爱读书,笃诚地穿行在文字的密林之中,自得其乐。在别人花天酒地的时候,我却在书海里醉心神游。失去了许多感官享受的机会,心灵却充实而不寂寞;失去了挥之即去的快感,却  相似文献   

17.
书中岁月     
书中岁月先钧如今能静下来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爱读书的人总是寂寞的,真不知是因为读书才寂寞,还是因为寂寞才读书。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书?”有人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答案.也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解惑,至于宋人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  相似文献   

18.
英国古代民谣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涵盖民间传说、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迷信,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根据主题分析,英国古代民谣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情怀,具体可以分为"爱情之悲""战争之悲""时政之悲"和"英雄之悲"四大类。由分析可见,这种主题的突显特征与英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的一种文化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9.
玩味寂寞,解读孤独,这在前贤时彦的文字作品中时可得见。譬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篇充满哲思睿语的散文《孤独地走向未来》,对"孤独"之精神要义就有过深刻而精到的诠释。和这类大家相比,陈朝晖同学对寂寞、孤独的体认和阐说虽然不免逊色,但也不无与之相通之处。如所谓寂寞也是"一种孤独的美",人可于寂寞之中"开  相似文献   

20.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