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非传统、非常态趋势,成为了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等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阐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心理资本是个人积极就业心态和夯实就业能力的内在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对475名"90后"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在学习层次、学习成绩、学生干部、实习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存量对其就业过程以及就业结果皆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资本提升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校园违纪、违法和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凸显的心理特征疏导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扎实开展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泄愤事件是群体激愤情绪表达的直接结果。群体负性心理从同情到不满到怨恨,最后演变为激愤。同情是心理平台、不满是基础心理、怨恨是关键心理、处置不当是外部力量构成了群体负性心理的演进机制。行为主体的正义感、逆反心理、发泄心理和表现欲是心理来源,暗示与感染、顺从与模仿是演绎途径构成了激愤情绪从个体到群体的扩展机制。以现场管理为关键、以民主公正为原则、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以执政理念提升为根本、以魅力型领导为权威、以心理攻势为主要手法、以民主协商对等谈判为途径,从处置技术、制度建设和执政理念等不同层面共同形成群体心理的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郁闷”心理成因及其排解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闷"心理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精神状态,其产生的原因是"郁闷"者个体内心受到了某种心理压力,而在行为上又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排解办法时所产生的心理迷茫和痛苦。研究发现,这种精神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由于大学生"郁闷"心理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排解大学生"郁闷"心理的途径也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广州4所高校“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实证调查结果,提出“90后”大学生微博热背后的信息占有、情感表达、朋辈认同、个人展示、人际交往等五种心理需求,并尝试构建网络支持平台和重现现实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辅导模式,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微博助益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不利因素.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矛盾,保障高校稳定的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建设和谐校园,探索从心理和思想层面化解此类事件的诱因,是文章着重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其产生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府管理等多方的原因。科学解决“群体性事件”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对政府施政水平的检验。为此,从当前“群体性事件”发展现状入手,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探求这一问题衍生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性质属人民内部矛盾,具有自发性、失范性、复杂性、可变性、情绪性等特点。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建立理性化的社会沟通系统、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和采取果断稳妥的控制方法,是有效预防和平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论述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并结合独立学院艺术类"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把心理契约这一理论成果用于独立学院艺术类"90"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以及在学生管理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独立学院艺术类"90"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的思维、生活等方面产生各种影响。同时也给一线辅导员带来诸多新课题,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途径传播和关注公共求爱事件的处理分析,探索和思考大学辅导员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应急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新途径,新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进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95后"指1995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中国公民。2014年9月,各大高校迎来大批95后大学新生,相对"90后"而言,"95后"大学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但同时"95后"大学生也表现出依赖性强、抗挫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淡薄、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引发"95后"大学生在入学过程中出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重视这些问题,通过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等有效措施引导"95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深深地拷问着高校的教育伦理、管理伦理和服务伦理,用伦理化视角找寻其预防和化解方法应该是根本之策。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伦理路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制度伦理化;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高校民主精神;建设富含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深深地拷问着高校的教育伦理、管理伦理和服务伦理,用伦理化视角找寻其预防和化解方法应该是根本之策.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伦理路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制度伦理化;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高校民主精神;建设富含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中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趋引人重视,就业心态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就业的成败。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主要表现,最后指出心理辅导在就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的特点与网络技术特点的契合,使得他们容易通过网络产生统一的、偏激的舆论情形,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我国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为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要在网络制度、网络道德的建设,自动化网络监控系统,高校教师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中自杀、出走、暴力、犯罪、突然死亡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病”发轫于“人猿揖别”的历史迁跃,植根于“获得闲暇”的社会进步,产生于“高压竞争”的时代.经受挫折、学会调适、诗意栖居是大学生克服“心病”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