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纲举则目张”的问题。所以,对一堂课、一篇文章来说,一个主问题设计的好与差将会直接关系到这堂课、这篇文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攻克这篇文章重难点的大事。那么到底如何设计好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对作文感到“头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什么可写”。针对这一点,老师们下了不少功夫,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其实,同学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的、家庭的,还有社会上的,有亲身经历的,也有看到、听到的,怎么能说“没什么可写”呢?然而,“没什么可写”确实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问题在于同学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生活现象缺乏真正的理解。一个生活现象(包括人、事、景、物),你不理解,不  相似文献   

3.
数学问题 ,千变万化 ,不同问题 ,思路各异 ,很多问题经过正面思考 ,综合分析 ,寻找条件与目标间的联系 ,可以得到解决办法 ;但也有一些问题 ,运用正面分析 ,却很难找到解题途径 ,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如 :试说明经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 .“不能作圆” ,用常规的思路和方法 ,怎么解决呢 ?显然无从下手 .这就引导或激励我们要去思考 :“能作圆”情况如何 ?这里我们能否从“能作圆”这个问题入手呢 ?“能作圆”是“不能作圆”的反面 ,现在 ,我们就从这个问题的反面———“能作圆”入手 ,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假设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  相似文献   

4.
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教育产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可是有些人一直没有或不能理解“教育有市场”、“教育有产品”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更不理解“教育是一个产业”这样的问题了。其症结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究竟什么是“产品”,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术语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明史讲座     
第二讲 明成祖迁都北京。南倭北“虏”问题 上一次我们讲了明太祖建国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对当前正在争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现在就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问题进一步提供一点意见。 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权呢?答复是肯定的。既然农民战争是要推翻旧的政权,它必然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有大有小,有地区性,名称可以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几何与组合     
我不可能在这里对“组合几何学”这一新兴的数学分支作正式的介绍,但是我相信,具有初中数学水平的读者都能充分理解属于这一分支的许多几何问题,并且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兴趣。例如:在一个平面上能不能找到7个点,其中任何三个点都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相似文献   

7.
“约数和倍数”的教学中 ,如果借助父子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学生学过“约数”、“倍数”两个概念后 ,在黑板上写下“爸爸”、“儿子”两个词 ,并选班上一位学生举例 ,如板书“李明是李宏伟的儿子” ,然后问学生“能不能单独说李明是儿子呢 ?”“不能。”“对了 ,如果这样说 ,那李明到底是谁的儿子就不知道了 ,所以‘爸爸’和‘儿子’是不能乱叫的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约数和倍数也是这个关系。谁能举例说说 ?”学生争相发言 ,如 :“10是5的倍数 ,不能说10是倍数。”“4是8的约数 ,不能说4是…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本文提出“未来时V了”。第一部分探讨“未来时V了”句型及其特点。第二、三部分分析词尾“了”的误用。本文还对能愿动词后面的动词到底能不能带“了”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复习“比”的知识时,我曾总结过:“0”这个 数在小学数学中有三不能。一是在除法运算中不 能作除数;二是在分数中不能作为分母;三是在 “比”中不能作比的后项。 一个学生举手问:“0”为何三不能呢?他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哄笑,“那还不知道,无意呗。”该生继续问:“0”作除数为何就无意义呢?这时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以答对了。“老师,给我们讲讲吧。”望着一双双祈盼的目光,我组织了“零作除数为何无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现行《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从1978年《大纲》的“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修改为“初步认识分数,能够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学习小数作一些准备。”这里,变化有二:一是把“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改成了“初步认识分数”,二是增加了“为学习小数作一些准备。”这两点变化,使得尺度更易把握,要求更加清楚明确。  相似文献   

11.
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同学施嘉磊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大家哄堂大笑,可是顾老师没有笑,她说:“施嘉磊的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那么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呢?大家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一下。”  相似文献   

12.
“莫”字在文言文中,有时作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等,有时作否定副词,译为“不“、’不要”、’不能”等。到底在什么语境中作代词,什么语境中作副词,不少同学都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如果巧借“不”字,也可化难为易。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13.
走近安妮     
安妮语录 1.你一定可以想象,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中,不定式能不能作介词宾语?这是学生们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能”或“不能”。只能说,不定式偶尔或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作介词宾语。这种结构,学生们在英语书上能见到,但用它来造句却往往造得不正确。  相似文献   

15.
在重点中学上初三的儿子说不上高中了,作父亲的第一次问自己: 你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不上大学? 儿子初中毕业时,在上高中还是读中专之间,赵长天尊重了儿子自己的选择。亲戚朋友都不能理解:“简直不能想像,你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不上大学?”  相似文献   

16.
一、错用问号穴1雪非疑问句用问号。“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芽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穴2雪倒装句中问号前置。“到底去还是不去芽我的小姑奶奶。”这是一个倒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来代人向对方致谢。不能理解为“共鸣”。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差强人意:指勉强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太差劲”。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8.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提出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法文版中为“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引者加)的著名论断。近几年来,理论界就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展开了争论。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与内涵作一初步探讨。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呢?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表述是非常清楚的。第一,这种重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①第二,它是以  相似文献   

20.
一是“延缓评价”的误区。“延缓评价”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当即给以否定的现象提出的。“延缓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把话讲完再作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错误,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是理解有误还是表述有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往往易使课堂教学失控。不敢评价,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解答,甚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纠正,这也违背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即使是否定性评价,只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