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义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8):F0004-F0004
《教授评点新世纪作文三百篇》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文精选的精选,在2005年编辑之初,我们曾预言这本节可预测今后两三年作文中考和作文高考的各种可能性。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在网上公开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预言完全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低效益现象,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候语文由此受到很多的批评,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语文教学价值的评价不能囿于“有效”与否,在语文领域,对于“有效教学”理论必须给予批判,加以辨析澄清。  相似文献   

5.
徐江先生对中学语文的批判是全方位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阅读到写作。如果说,此前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教学法,因而其批判的对象是课程的执行者即中学老师的话,最近的文章《论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盲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则将批判的矛头转而对准了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者与语文教材的编审人,即相关的专家学者与教育行政人员了。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都提“语文素质”、“语文能力”,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据统计,在该文件不足5000字的文本中,“语文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理念,反复出现,频率达10次之多。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目前课程与教学严重分离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号多、模式多、效果差。我很明确地说——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在阅读"与"学阅读"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在关于教学规律的认识上却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文教学“我思”丧失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文教学中,"我思"丧失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迷信他人的意见与方法,失去了对课文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教学的个性,并且以新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我思"丧失的课文教学疾病,对于语文课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莫莉 《现代语文》2007,(1):44-46
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成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足主要是针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而言的,并且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由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具体实施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难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假”现象。这种“假”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假的。说语文教学中“假对话”主要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是假的。对此,笔者将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97年,某个杂志上的三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口诛笔伐,两年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闪亮登场,那场批判俨然开了课改的先声;课改如火如荼铺开的当下,人们对于语文的批判并没有任何停止或减缓的迹象,语文教学到底存在些什么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文章试就近十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做一个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12.
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前奏。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批判思维的时空,让其独立思辨,表达个性观点;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鼓励质疑,勇于挑战权威;搭建学生批判思维的平台,强化交往,创设交流情境;指引学生批判思维的路径,多元迁移,提升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就会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基础学科教学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质上就是鼓励师生积极调动主客观因素,发现、提出、探析、解决问题,恰当地处理疑、思、学三者间的联系,进而有效地接受并掌握新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以文 《考试周刊》2008,(53):28-28
本文提出了与常规阅读不同的"批判式"阅读,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批判式"阅读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此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5.
周文明 《教学随笔》2013,(12):64+1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呢?论文从几个"点"来谈:一、切入点(也叫突破点)。找准切入点就找到课堂组织、教材内容把握的突破口。二、兴趣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语文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三、活动点。新课改要求重过程重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知识。四、联系点(拓展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五、对比点。对比阅读是阅读的常用方法。六、质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或分析过程中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感慨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图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做些理论的阐释,以期望破解语文教学的难解之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无庸质疑。然而,在新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笔者从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课例中发觉到,现在有些语文课变味了,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味道。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语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教学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时期。各地课程改革最为显的标志是使用了新课标语教科书。但是,反观常规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的思想、理念的落实,语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学习语兴趣的激发,却少有根本的变化。语脱离实际,远离生活,无视需求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语教学的应试模式依然广泛流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海南)》2007,(12):18-18
今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首次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四省区新高考的试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新课程下的教学有哪些启示?这是许多读者关心的。本刊约请了四省区一些教育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对四省区高考学科的试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王彬 《文教资料》2013,(13):32-33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倚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读更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学习者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每一环节,让阅读时刻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重读、精讲、善引的原则,注意处理好阅读中的一些问题,让读书声重回课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