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孙超 《教学随笔》2016,(3):152-152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催化剂”与“润滑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怀着真诚的爱生之情,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帮助学生,真诚地信任、尊重、鼓励、教育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阳光教育”的基本内涵:爱智共育的教育 “阳光课堂”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构建“阳光课堂”,首先需要把握“阳光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教育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也理应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但在当今的教育学理论中却鲜少对此的直接探讨。“教育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施予的一种爱,因其明确的教育性意向而具有相对独特的内涵。结合一些经典的爱的理论论述,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爱的实质内涵及“教育爱”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5.
石志中 《教书育人》2000,(21):31-32
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也称教育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具有良好师德的突出表现。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和倡导师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对少年儿童几乎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他提出“对儿童要有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的基础”。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爱有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它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又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用润物无声的关爱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育人效果。一、明确师爱的内涵。自觉营造爱的氛围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情,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高尚情感,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就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营造爱的氛围呢?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爱的部首是“夂”(sui),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康熙字典》中爱的部首是“心”,表示爱由心发。《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仁之发也。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爱”是这样解释的: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我国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武汉钟家村小学桂贤娣老师经常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做到爱学生容易,但让学生感受到爱不容易。学会奉献爱、感受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也是一个爱的教育过程,具体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和爱真善美等。  相似文献   

8.
一、“关怀教育”的提出及其要义。关怀这个普通的词,把它和“教育”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它实际上是指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关怀教育”首先要体现人本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宗旨。第二,始终贯穿“爱”这根红线,关怀是爱,而“教育,说到底是爱”。实际上,“关怀教育”最切近教育的本质,或说,“关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用爱去召唤     
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因为有了爱,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才应运而生。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也正是“爱”赋予了我们教师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艺术——爱的艺术。在教育事业中,我一直信奉“爱”,也一直用“爱”对待和感化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班主任事业的“活水”,是拉近学生之间距离、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产生教育力量的源泉.本文围绕爱的教育论述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2.
杨桂华 《新课程研究》2007,(6):57-57,66
参加教育工作22年,在这22年中,我曾经担任过十三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搞好班级工作的最大秘诀是“爱”。这个爱包含着师爱、母爱和友爱。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教师怎样去爱学生?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都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爱有“度”,包括三层——“尊重、懂得、建设”,这是对爱的含义的诠释。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吮吸的是爱的乳汁,飘逸的是爱的芬芳。  相似文献   

14.
杨润 《青海教育》2009,(4):50-51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者,更是落实师爱的重要责任人。教师若无耐心,不讲究教育方法和时机,学生并不一定会接受。这正如一些教师埋怨的:“我为了他好,他还不领情”。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师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瞳爱,接受你的爱。  相似文献   

15.
如何爱学生     
王华 《贵州教育》2009,(21):7-8
经常读到“热爱学生如何重要”的文章,启发我思考如何爱学生的问题。爱是前提,会爱则是爱的保证。爱学生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会爱是实践“爱的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爱是深刻的理念,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是教育行为的源头活水。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也只有爱,才能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教育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下反“工具主义”、“科学主义”的后现代思潮中,它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借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教育爱作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几十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过程。教师不能只把爱作为一种理念挂在嘴边,而应把爱通过行动融入到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18.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是在问题解决中去提高认识,在于中体会,在干中升华经验,在于中走出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谈谈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首先讲一件实事。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正在用“爱”造句:爱劳动、爱祖国、爱妈妈……当教师让学生造几个音节的句子时,学生更活跃了:我们爱祖国、我们最爱伟大的祖国……没想到小X举手说:“我不爱祖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批评或斥责小X,而是问他:“你爱你的家吗?”“祖国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9.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认为,爱要平等,才能“打到心灵深处”;爱要真挚.才能抚平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