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美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文学创作由个人情感上升到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反映。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作品《论美》将女性抗争与男性压迫交融,置于具体的家庭与社会背景之中,将两个男女间的纷争巧妙地联系起来,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书写了社会中不同阶层女性对男权的反抗。本文从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两个方面,来分析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女性主义的内涵,为研究史密斯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技巧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从儿童视角和女性视角出发,对萧红和林海音两位作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这里有同为女人而对女性人物的同情,也有对婚姻、爱情以及女人身份的不同感受.审视两位创作作品有着某种同一性而生活境遇迥异的女作家,我们得以领略他们在文里文外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在桐城文论中,从刘大櫆开始,就一直强调把文章的“阳刚、阴柔”之美作为古文的审美特征,到曾国藩这里,他主张从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内在结构来把握和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审美特征,并以此品评作家作品指导文体创作.虽然曾国藩也强调刚柔相济,但他在二者之中有所偏爱,更为看重文章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4.
张悦然论     
本着对一个有潜力的文学新人负责的态度,细读其文本,将其置于文学史座标系中来考察,会发现张悦然的小说属于主观型创作,诗化小说;其小说存在明显的唯美主义追求,且充满魔幻与灵异色彩;从女性文学角度来看,其作品是典型的女性文本,具有女性的阴柔极致之美。  相似文献   

5.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从早期婚恋小说看中英女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董艳君翻开中英女作家作品的史册,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历史意义的,是那些描写女性党醒意识的婚恋作品,因为这是女性自已写自已,是面对社会独立思考自已命运的开始,是自身解放的开始.中英女作家在早期婚恋作品中,通过一大批光...  相似文献   

8.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9.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刘婕 《文教资料》2007,(12):71-72
异军突起的女作家盛可以以其独特的写作风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在她的作品中,游走着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试以《水乳》、《火宅》两部典型作品为例比较分析盛可以创作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2.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理论是韦勒克文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写一部既是文学的(“文学”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书,从“空间”角度厘定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构成结构、批评和空间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现.这种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观,对当前中国文学史写作探索提供了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4.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重庆文学史"的学术支点问题谈"全球化"语境与地域文学史建构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就此关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地域文学在建"史"上可能出现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6.
外国文学史的构建必须与时俱进,"文学史"是历史的产物,当然要在历史中发展.面向21世纪重构外国文学史,应从文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有机组成这一视点出发重新思考,克服西方话语的许多"自明"之成见.同时外国文学史要突破狭隘的学科界限,"跨学科"研究是文学原生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大众艺意在利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宣传和普及某种意识形态,而目前的大众艺则是要在娱乐中对意识形态进行解构。故两的不同,并不在于“戏说”或“正说”,而在于对艺的社会作用和艺与生活关系的看法不同。时下的大众艺为了迎合大众,意在逗乐,而不计其他。但艺还是应起到国民精神的灯火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明晰了中国文学史教学目的之后,开展融经典于中国文学史课堂教学,将经典作家、作品背景与时代艺术特征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导读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学生对时代性文学特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宋人在对前代特别是本朝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总结和批评阐释中,逐步产生了自觉的诗歌史观并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学史叙事话语。其文学史叙事主要在时序论、文脉论、文体论、典范论、派家论五个范畴内展开,同时运用以纪年区分时段、确立经典人物图谱、命名文学典范与诗家派别等言说方式,构成交错联结的文学史叙事链,搭建了宋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其大量"互文性"的诗学文献所提出的丰富议题,为后人提供了可置身其境的历史视域和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学实绩作评价可从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经典"作为文学史浓缩之精华应当最能代表当时当地的文学水准。上个世纪末台湾文学界曾评选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多部当年发表时就引发议论的作品。将这三十部"经典之作"放置在一起加以观照,不仅能够从中看出过去的一百年里台湾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更可以把握台湾作家对于自我文学身份界定的矛盾心理,以及认识台湾文学未来发展链条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