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作批语是师生之间一种最直接的情感交流。要使批语不被学生视作无用之词、无情之物,就不能简单了事,老师要做个"有情人",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寄情于批语。一、极力赞赏,以情激情对于学生的习作批改,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学生怎么做的层次上,更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判,要善于发现学生每一篇习作中的闪光点。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大多愿听、乐听赞扬的话。所以,对于学生习作中任何  相似文献   

2.
教语文,最难教的是习作,因为习作批改往往要占据语文老师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而且批改要求很多,除了批改时间、优良等级,还要修改学生的错别字、表达不完整的语句,写眉批、总评等,煞费心思。但批改后发下去的习作,又有多少同学会去认真看?老师批改的不足之处又有多少同学会理解?即使看了,又有几个会去动手修改呢?根据这种现状,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减轻语文老师的一些负担呢?那就是:放手让学生批改习作。这样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获取提高习作能力的"真经"。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批语的艺术性。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习作批改,习作批改讲究批语的艺术性。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批改中,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批改不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叶老先生道出了习作批改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习作批改中应该多批少改,改进批改语言,讲究批语艺术。那么,习作批语应有哪些艺术追求呢?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习作后长嘘一口气,如释重负地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有的学生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算完事。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习作是学生的事,批改习作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习作与学生自己毫不相干。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5.
习作批改是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习作指导的继续与深化。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批改中,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批改不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叶老先生道出了习作批改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习作批改中应该多批少改,讲究批语艺术。教师的批语要建立在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上,是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6.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最害怕的,也是写作。以往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教师在批阅时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学生作文,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学生不易将教师的评语融合于自己的习作中。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文,原来是什么样,批改后还是什么样,进步微乎其微。而只有改变习作的批改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乐"起来。  相似文献   

7.
面对作文批阅,很多老师都感觉头痛,因为无论老师如何用心写评语,学生都很少在评语指导下修改作文。究竟该如何做好作文批阅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一、"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我县形成了"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两段"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批语必须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评价学生本次习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做规范了教师习作指导,避免了指导漫无目的、全面开花、指导没有针对性的弊端,起到了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9.
习作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习作指导的继续与深化。在习作批改中应多批少改,改进批改语言,讲究批语艺术,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董萍 《林区教学》2010,(5):51-52
作文批语是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作文批语过于程式化、专业化,很难吸人眼球。从作文批语的简洁性、人文性、文学性和实效性四方面改进作文评语,探索让学生爱上习作批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的作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既要引导学生写作,又要批改、讲评,作为语文老师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是万万不行的。你看,引导学生作文需要技巧,而批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讲究,就批语而言,里面的"学  相似文献   

13.
程晓春 《辅导员》2012,(18):36-37
教学中,习作讲评是极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却又常常被忽视。讲评环节实施得好,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习作讲评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讲评课的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注重讲评教学形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评语要有启发性、激励性,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鼓  相似文献   

14.
作文大家评     
尹平 《教育艺术》2002,(2):49-4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作文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以往每次都是学生写 ,老师批 ;学生听 ,老师评。老师其中辛苦自不必说 ,关键是其收效甚微。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 ,并不主动去思考自己习作的成败 ,其原因在哪里 ?所以也就不会去理会老师在自己习作中的圈圈点点 ,用意是什么了。每次习作都是如此 ,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呢?笔者在几年来的习作教学中 ,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师生一块批改、评讲作文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只有改变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把批改作文看成是分内事,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关键  相似文献   

16.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说:"老师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那么,学生互改作文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呢?一、浏览习作,做好准备每次作文批改要有目的性,要围绕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学生有所收获,作文水平才能提高。这要靠老师在组织学生批改前,浏览全班学生的习作,看训练要求是否达到,还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心中要有数。例如:六年制小语第11册第7单元习作训练批改前,笔者浏览了全班48人的  相似文献   

18.
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愿望。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每当老师将批阅后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多数学生只是随意浏览一下,并没有认真研读习作批语,也没有主动修改作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习作批语本身缺乏情感魅力是关键。因此,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之有物,更要做到言之有情,并力求做到“四忌四要”,  相似文献   

19.
王保叶 《辅导员》2013,(20):51-51
<正>叶圣陶说:"老师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那么,学生互改作文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呢?一、浏览习作,做好准备每次作文批改要有目的性,要围绕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学生有所收获,作文水平才能提高。这要靠老师在组织学生批改前,浏览全班学生的习作,看训练要求是否达到,还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心中要有数。例如:六年制小语第11册第7单元习作训练批改前,笔者浏览了全班48人的  相似文献   

20.
对语文教师而言,最辛苦的教学工作莫过于批习作、写批语了。教师总想通过批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习作批语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学生对教师的批语却熟视无睹,往往只看看结果是“优”还是“良”,其他方面根本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教师的批语千篇一律或高不可攀,没有吸引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