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2.
蒋彩荣 《数学教学》2003,(4):35-36,F004
本文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课为例,介绍我们开展“愉悦教学法”的一些做法.1.创设情境,布疑激趣在简要复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之后,我开始导引新课:“现在,一个穷人遇到了等比数列的难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解决,好  相似文献   

3.
吴怀林 《师道》2004,(3):26-26
曾几何时,小学语阅读教学盛行“整齐划一齐步走”,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在课堂上,学生似乎被一双无形的手捉到“同一朵花”上。譬如,老师说哪段字写得妙不可言,学生仿佛英雄所见略同,哇哇哇,一阵高声朗读;老师说哪个句子画龙点睛,学生似乎一下子茅塞顿开,刷刷刷,一字不漏地抄。一句话,老师说甜就是甜,说成就是咸。这种步调一致的“整体性阅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心理学发展的逐渐成熟,对直觉的认识也日益趋向一致.这显然为艺术直觉的研究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审美直觉的发生看似一闪而过,实则其内部有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审美功利更加突出地生成于感性愉悦和理性超越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在悖论式的复杂性中开展的,但是,这种复杂性往往被忽视。要么运用理性话语对感性愉悦进行否定,漠视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这种精英式的话语依然举足轻重,审美接受者在享受感性愉悦切近性的同时,却没有可利用的话语资源对感性愉悦进行合法性确认;要么放弃理性超越的功能,对感性愉悦进行民粹式的肯定,没有看到或有意忽视感性愉悦的沉沦性。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既肯定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又对感性愉悦过度可能产生的沉沦性保持警惕;既对理性的压抑特质保持清醒,又寻求理性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学习优美的古诗文有利于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促进人文精神底蕴的提升、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知识层面讲,学习文言文可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朗读水平,增强语感:从文学层面讲,学习文言文可以掌握优美的文学艺术.吸取古人创作经验,指导写作实践。一直以来.加强文言文教学的呼声很高,但积极性不高,投入很多.但收获不多.始终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我们应该怎样继承这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借助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东风为文言文教学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8.
公共关系中蕴含了美,有待人们发掘。本试图对公共关系的审美层次作一划分,认为公共关系审美是一个由感知-心理-精神的不断层递过程。  相似文献   

9.
邵艺 《考试周刊》2013,(97):191-191
<正>"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我们以赏画于玩、学画于嬉、教画于乐为主导思想,培养幼儿在快乐中学会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绘画  相似文献   

10.
中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初步英语运用的能力,能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把英语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累经验,而不是要求个个都做语言专家。但是目前,在中专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跳不出传统教学的圈子,沿着老路走,结果是铺天盖地的讲解、练习、作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设计,主动参与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的交流;主动参与语感训练,主动参与教学用具的设计和演示;主动参与练习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一改机械化、程序化,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个性化共同成长舞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之职责所在。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审美愉悦,其主阵地当在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话题比较多,需要我们进行比较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语感的本质时,曾流行一种说法:“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这。一说法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然而,语感中的“感性”是指什么,“理性”又是指什么,“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下面,笔者将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以澄清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感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接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感性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生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感性的方式,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进而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文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17.
18.
袁允娟 《广西教育》2011,(19):51-51
目前,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导致了词语教学的低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性化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在感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可从感性活动入手引导学生获得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养成独立思考、敏于应用、善于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言表达几乎从未走进过我们的生活,因而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言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