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世纪末小说在内容方面,具有四种明显的倾向:回归故事;关注生命;崇尚孤独;淡化理想。小说的超越品格和理想精神,是其重要的属性,不可或缺,更不应消弱或消解。  相似文献   

3.
《上海宝贝》和《遗情书》两部作品中身体话语的使用,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是女性意识的突显。两个作家以女性写作的姿态,用极端的藐视和暴露来彰显作为女人的个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自由状态”:以松散、自由的叙述方式,随意流动的结构,建构自由状态的小说文本,创建心灵更为自由的艺术空间;以雅与俗结合的自由状态,反映20世纪末人们的生存现状,由此,如何摆脱“物”的桎梏,重返精神家园,成为“自由状态”小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的表现形态各异,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主题学方法,重点对20世纪末80、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主题进行梳理研究。文章认为,“病态青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病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文化表现,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虚假之作,来自“病态青春”的呼唤倒显得真诚可贵;“病态青春”问题作为一个时代文化课题。作家和评论家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的中国小说界潮起潮落,“热点”复杂多变,从朔小说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和衰落,再到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各领风骚的作品,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叫“世纪末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的中国小说界潮起潮落,“热点”复杂多变。从王朔小说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和衰落,再到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各领风骚的作品,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叫“世纪末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精神病叙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关怀,折射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当下小说远离了学应有的崇高。小说要发展、超越。必须走出弃绝理想、削平价值的误区,必须摒弃皈依低俗、猥亵高雅的范式,必须冲出贬损英雄、张扬痦性的怪圈。  相似文献   

10.
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书写了20世纪90年代特有的世纪末苍凉、颓废的情绪,既是现代人特殊的“时代病”,更是社会进入后工业消费时代的精神产物。文本中确也提供了女性建立自在自为空间,体现出世纪末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理想。  相似文献   

11.
叶林 《海外英语》2011,(11):197-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影响翻译的诸多文化因素,作为其中因素之一的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反叛,这也体现在对切斯特曼提出的基本翻译伦理上。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的分析,阐述了其对翻译伦理的反叛及原因,从而证明女性翻译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3.
妥协与反叛--论村上春树小说中人物的两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旭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30-33,,57,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觉醒、抗争、妥协,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种矛盾的性格恰是对“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前期先锋作品通过对人的质疑,对历史的拷问,对常识的反动及对文本的颠覆,实现了对理性世界的反叛;而在他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坍塌的父法重新确立,萎缩的自我昂扬振作,故事中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与意义。他的后期作品确立了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回归真情,回归到理性世界中,在先锋文学向当代化转型的大潮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李碧华作为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其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她的小说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她对于传统道德刻意的叛逆书写。李碧华通过带有血腥味的爱情悲剧、复杂多变的人性纠葛以及毫无掩饰的欲望表达,突显了她在传统道德层面渴望反叛和背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家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非自然的产物,女性疯狂早已超出生物学的范畴,是父权社会强加于反叛女性的标签,象征着女性对父权社会的抗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雷雨》,《原野》、《饥饿的郭素娥》中女性情爱世界的疯狂,寻找其反叛的意义以及失败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庐隐的创作生涯虽不长,但留下的作品却颇多.她的小说展现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反叛、探索精神和悲哀、迷惘的心理状态,形成了悲郁、探索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特征与西方"世纪末"情绪的影响和庐隐自身的情感经历、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也是庐隐独特的审美选择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的开放性及由此形成的召唤结构是学作品与读沟通的桥梁。张爱玲的小说因其显明的召唤性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其小说由于在语言运作、情节设置、女性人物性格上都强化了召唤力量,从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通过其人物有违自身社会地位和族裔身份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反叛色彩,该系列中《欲望教授》和《乳房》两部早期创作的情节高度关联的小说通过身体变形、心理变形和身份变形三种人物的自我变形范式建构其自我反叛形象,映照并隐喻传统犹太神秘体系中的灵魂转生观点,反映出二战过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社会个体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身份危机和丧失自由的危机等深刻社会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末女性作家之小说生成,一是源于性别冲突,二是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三是基于对女性自身经验的扩写。本对女性作家小说生成理念的大致归纳,对把握世纪末女性作家之创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