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创作主要通过性别和种族两个视角审视主体人物在本族化和主流化中的遭遇,探询华裔女性这样的双重主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双重化存在。通过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作使用西方化视角,把历史记忆再现的间接真实和印象式虚幻建构的主观真实缠绕在一起,造就了既承载真实又涂抹上虚幻的复合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美国主流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张艺 《考试周刊》2010,(7):29-30
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指出谭恩美在建立一个中美文化相互理解与交融的理想社会同时.中国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资源必然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将以作品为基础分析母亲的形象与女儿的形象,拟通过对母女形象的分析探求谭恩美在异国所寻求的那份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主要的主人公为四对美籍华人母女,电影时间跨度非常大,体现了华人女性命运的发展历史,其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女性以往的惨淡生活,以及她们维权主义的苏醒,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做出的努力。电影故事情节以"鸿毛的故事"为开始,同样最终也以"鸿毛的故事"为结尾。本文将对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影《喜福会》以移民到美国的四对母女的成长史和家庭史为主题,整个影片满盈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文化情结,讲述着华裔群体的家族寻根故事。电影中植入了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符号,片中人物讲述中国故事,寻找族裔精神,以聚会方式找寻相互依存、帮助、友爱的社群,寻求心灵的归属和精神的寄托,以达到海外华人生活中喜与福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隋丹 《华章》2010,(28)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的是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小说塑造的四对母女形象由于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而出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喜福会>来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移民后代存在状态的思考,并且作者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对形象交叉、多重身份和差异性差距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形象所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思考的重要载体,如何传承并推进了文化发展的特质,由此带来的审美意义可以给我们指明正视文化差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中西方存在着很多差异,婚姻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语料,对《喜福会》中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下的母女对婚姻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帮助那些国际联姻的人实现更好的交际。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中庸之道上.本文主要从麻将和母女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喜福会》进行解读,通过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文化观和婚恋观上的冲突和融合揭示小说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以及作者期望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现了在中国长大的四位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间的感情冲突和恩恩怨怨。由于中关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对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要尽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尊重彼此的传统和文化,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自建小说《喜福会》语料库,以原文及其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文对原文叙事视角的处理,发现《喜福会》总体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两译本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叙事视角,但李军的译本较程乃珊的译本对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程度略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三个方面,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对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从不理解到达成谅解,指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