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当前高等院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科融合共生为艺术类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从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等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艺术类课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才能有效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肖玮 《江苏高教》2022,(5):69-72
融合创新是艺术类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学科建设应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依托创新跨学科、专业融合及开放式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学科特色,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应用型艺术人才,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平台,并加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等,实现学科建设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建设课程思政能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的艺术人才,开展教育新变革.但当前艺术类高校建设课程思政还面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学生学情把握不精准、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所以艺术类高校应从多角度入手,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借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特征,并指导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资源,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从全方位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进行,在破解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升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合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直接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健康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内在联系以及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些有益于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等研究方法,探讨武夷学院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的新课程体系,促进武夷学院健康发展,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就业压力,也使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困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体系作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专业课体系改革成为高校应对就业难的问题突破口。本文通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分析探讨了高校专业课体系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艺术类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多,老专业不减,新专业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迈进大学的校门,而大学体育课课程内容设置的陈旧不能很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学生。为更好地优化大学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减少"被选课"现象的产生,本文通过对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两所民办艺术类高校师资结构、体育教学资源利用、师生结构以及所开设的公共体育选修课项目和男、女生比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促进河北传媒学院公共体育课优化课程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合理运用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公共体育课教程教学,让学生摆脱被选课的现状。同时给同类的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具有本学校特色体育课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承担着选拔艺术类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深入推进,总结梳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制度改革进展与问题对于新时代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艺考制度发展经历了探索与奠基、停废与恢复、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与不断完善四个阶段,总体呈现出考试形式向统考推进、选拔程序注重公平导向、文化要求逐步提高等趋势,同时也存在制约艺术人才精准选拔、对综合素质考查不足、考生专业课学习功利化的问题。为规避改革中的潜在风险,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应通过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兼顾不同价值取向的考试公平,探索多元协同的录取机制,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拔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施秋艳 《文教资料》2009,(2):213-215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对于艺术类人才的广泛需求,艺术类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而艺术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有共性,也体现出鲜明的群体特性,如:思维活跃、自我意识突出等;如何在确保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其政治进步与全面成长,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是党建工作者承担的历史使命,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政策变迁、概念、目标指向、时代价值及研究动态进行述评。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尽管目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体教融合深入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但也存在不足。在后续研究中还要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案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体校改革发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系、体教融合政策保障体系与组织机构协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的提高,高校体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新的教育观、人才现在退步地建立,作为学校教育的高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相衔接的问题。本就高校的人才观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初步建议,旨在使我国高校体育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浅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体育研究也是常常被社会所被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的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中高校体育研究却处于令人感到尴尬的境地,高校体育研究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实践,只是表面的虚浮,并不能培养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文章对当今中国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症结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艺术类招生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艺术类招生工作存在的门类繁多、评价体系陈旧、组织有待加强、防范意识不强等现象,提出完善艺术类招生工作机制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艺术类招生工作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为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调研、社会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的利弊与得失;客观地论证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趋向: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体育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素质拓展训练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二者进行融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释了“学训展行”的内涵以及在这一平台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建议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毕业后就业,将成果导向作为理念,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对于同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云南省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应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体育"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高校艺术类教师队伍的实践中,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构建高素质的艺术类教师队伍,全面提高高校艺术类教育质量。从提升高校艺术类教师科研能力入手进行研究,重点对艺术类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促进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合、促进组织建设和制度管理融合、促进校内培训和社会实践融合的“三融合”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新时代高校艺术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队伍的保障,有效促进艺术类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毽球运动是丹东地方特色体育项目之一.本文以丹东市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丹东地方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优势和可行性,使地方特色体育与高校体育相融合,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传承地方特色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