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孤独的割麦女》进行解读,揭示了该诗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诗人在该诗中通过书写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女性与男性话语的对抗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性与女性平等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通过分析文本中遭扭曲和迫害的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旨在揭示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同为受害者的事实.在与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对抗的过程中,自然和女性结成天然的同盟,而为自然和女性立言的生态女性主义,在解构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平等融合的道路,而这一理想在<紫色>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小说《紫色》是一部以"黑人女性主权"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自1982年问世以来受到许多文学家、批评家的高度评价。立足女性主义观点,在小说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小说的成长主题,解读小说《紫色》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揭示男权统治对黑人女性和自然的压迫,提倡人与人的和谐共存,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放女性,拯救自然,进而追求并实现男性和女性的真正平等,在鞭策女性主义积极地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还不断思考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途径,这就赋予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更加浓厚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5.
加强中国女性教育,要坚持和谐观的指导.中国女性教育的和谐性发展包含男女两性间的和谐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差异互补、平等和谐,控制人口、提高素质,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准则,也是女性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国女性教育,要坚持和谐观的指导。中国女性教育的和谐性发展包含男女两性间的和谐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差异互补、平等和谐,控制人口、提高素质,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准则,也是女性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女性的关怀。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采用"环境"与"性别"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野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两性之间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读出莱辛对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平等共存局面的期盼,希望这一解读能对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通过对"死亡"的抒写,以暗喻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她更以文本中"死亡意象"的创设,揭示蕴涵其中的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考。同时,她试图用一种母性的温柔呼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女性个体尊严的召唤结合"死亡意象"来表征当代作家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女性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拟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通过对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弗莱茨路》的文本分析,来探寻爱丽丝·门罗关心女性、关爱自然,呼吁打破"二元制"的旧思想,建立男女两性平等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重温周公—张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领会"仁统天下善"、师法自然、亲近自然的丰富内涵,改善人类与自然日益恶化的关系,回归和谐共处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意识、社会平等公正、人与自然、两性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上。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他的代表作《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主题,即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实现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在小小说《狼患》的示范教学中,施教者把其简单解读为"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反过来就惩罚人类,所以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是"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带来的偏颇。观念的错误必然会造成理解和认识的误区,导向的误区自然要影响受教者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事实上,该小说通过互文的叙事策略及儿童文化模式与成人文化模式构成的冲突,在超越文本的艺术空间,寄寓的是对人性存在进行形而上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4.
李发本 《大学时代》2006,(7):4-4,23
追求平等和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人类社会对自由的追求多于对平等的追求;社会的原本功能是平衡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趋平衡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只有把平等观念贯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才有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探索了《一千英亩》这部小说所包含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指出了在父权制文化中女性与自然同处于被男性剥削和支配的地位,提出尊重女性和自然,建立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题材大多与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了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管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国内学界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匮乏。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来探讨《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地方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为对立的部分:人类与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内部,男性与女性处于对立状态,两性不平等现象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罗宾逊希冀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人类突破地方局限,实现地方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自然是伟大的,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欢娱;人与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平等的;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破坏自然的人在道义上是不道德的,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他倡导建立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这些观念为后世生态伦理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的诗也为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