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恂与江永均为戴震前辈学者,且均对戴震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史料相对缺乏,学界对程恂生平与著述至今几无研究。考证程恂当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五年(1750)间,年寿在53至54岁之间。程恂不以诗文见长,而主要作为学者见知于世,尤精于礼学。程恂不但对戴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皖派朴学也有促成之功。  相似文献   

2.
沈廷芳诗从查慎行,文从方苞,能诗善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史料和现有一些文章对沈廷芳生平的记载存在差异。据考证,沈廷芳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畹叔、椒园均为沈廷芳的字。沈廷芳而立之年步入仕途,为官二十六载。沈廷芳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为人治学堪为后学之榜样。  相似文献   

3.
孟康为三国曹魏时著名学者,精通地理、天文、小学。本文在爬梳前人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对孟康的生平、历官、著述的流传情况进行了探索。希望本文所作工作对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能略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叶国盛 《文教资料》2012,(26):157-159
李光坡是清代经学史上较为杰出的经学家,在礼学上成就尤著,有《三礼述注》传世,皆为《四库全书》著录,其成就得到学界的认可。本文通过挖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李光坡的生平和著述加以梳理,旨在勾画出较为清晰的轮廓,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易雪丹 《文教资料》2012,(26):160-162
包世荣,字季怀,安徽泾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卒于道光六年(1826)。主要著有《毛诗礼征》十卷和《学诗识小录》十三卷。包世荣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朴学大师,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其生平和著述的研究甚少,综合考察包世荣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主要著作,对晚清经学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是甘肃古代敦煌籍著名学者,历仕后凉、西凉、北凉、北魏等朝。作为国师,他兴办学校,传授经学,著书立说,使当时的河西成为保存儒家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对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史学方面,如《略记》、《凉书》、《敦煌实录》等,但都佚失不存。其著作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为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所作的注。刘注不涉及训诂,以疏通补充大意为主,文词简古,犹有魏晋之遗风  相似文献   

7.
陆志韦(1894-1970年),著名白话诗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美国范德比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1920-1927年)、燕京大学(1927-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2-1970年)就职,为我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鹤是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为官廉洁,性情耿介,长于诗文。所著《见薇堂集》《王薇田滑稽杂编》等今皆散佚。《皇华集》收录其诗文62篇,是诗人早年出使朝鲜经历的记录。明代陕西诗歌总集《周雅续》载其诗69首,其中不乏酬唱赠答之作,可据以考证其交游信息。而更多的随兴题咏之作,则流露出诗人关注社会民生的责任感和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证了孙光宪的生年、行谊事迹、著述等,补充了国内学术界有关孙光宪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司马贞生平著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生平事迹及著述问题,为《史记》研究中一大疑案。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其生年在高宗仪凤间,武后后期为求学期,仕宦于中、睿、玄宗之世,历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等职,官终润州别驾。(史记索隐)成书时间约为开元二十年左右,他也在书成后不久去世,年约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11.
杨士云年谱     
明代大理文学家杨士云,生平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野,与杨慎、李元阳、杨南金等名士均有交往。杨士云一生勤学笃行,甘贫乐道,高标自洁,在文学、历史、地理和天文方面均有成果,道德和文章堪为一方楷模,对云南学术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云阳南临泾河、北通直道、东望关中、西挽山岭,是一个萌芽于传说时代,而鼎盛于秦汉时期的古城。这里在秦汉时期呈现出的几大特征,即直道端点、离宫所在、祭祀中心等,都与中原王朝的战略思想有关。本即就这几大特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还原秦汉云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所写的相关序文之中,可以认识到他的戏剧观;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对于杨维桢戏剧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整个元代文人的戏剧观。杨维桢的几篇序文,反映了杨氏对于戏剧功能的理解,主张戏剧的社会功用,带有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对于戏剧本体,杨氏主张"文采"与"节音"双重统一。其戏剧观念成因复杂,这些都将有利于加强对元杂剧的认识,从而见证中国戏曲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翻译特点。指出在选择翻译方法时他们秉承忠实与通顺地翻译风格;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将《史记》写成后,让其女另抄一份,作为“副本”留在“京师”,而将原稿作为“正本”“藏之名山”。其外孙杨恽从小爱读外公这部尚未公开的书稿。后为官,因揭发“霍氏谋反”有功,取得宣帝信任,遂借机将这部书稿公开面世。杨恽,一生好交“英俊诸儒”,轻财好义,但行为不检,终导致身首异处。但他让《史记》公开面世的历史功绩,我们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6.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杨靖宇将军率领人民革命军(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广大抗日民众的支持下,于1933—1938年在中长铁路沈阳至大连以东地区创建的。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杨靖宇领导南满抗日军民,以此为战略依托,坚持对日作战达7年之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杨士奇之创作及对台阁文风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奇是明初台阁体的盟主,其学步欧阳修,以论道述理为主,而以游记、传记为优。其诗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以古体为佳。其学创作为台阁体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台阁体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朔与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史上的两颗奇葩,尽管跨越了30年时空,但他们的散文在创作流变上经历了一个从创新的“范式”到僵化的“模式”的过程,二者的散文不仅有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样的相似之处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