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中某些国家以"人道主义灾难"为理由对其它国家进行干涉的事件屡有发生.人道主义干涉至少牵涉到国际法中的两个有争议的范畴,即: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的国内法保护和国际法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组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大致说来,人道主义干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仍须遵循必要的原则和接受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国际法上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曾经形成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是,《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随着战争合法性的否定和非法使用武力的禁止,“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也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中,主张“人道主义干涉”为合法的观点,成了西方国家侵犯别国主权、武装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和工具。我国学者普遍否定“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也存在着模糊的观点,混淆了与联合国体制下人道主义救援的本质区别。“人道主义干涉”,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是违背国际法的,其实质是否定国家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相似文献   

3.
对"人道主义干涉"从正当性和合法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既不具有正当性,也找不到能证明其合法性的法律依据,而只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不安定因素,并不能真正实现保护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干涉”是由在国际交往发展进程之中的自发实践不断发展而来的,其早期实践的出现远远早于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学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同时,针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相关制度和模式,在现有的国际法文件中没有权威、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可供参考.正因为这样,“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和历次实践就成了我们了解它的主要素材.因此,本文就将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早期理论渊源和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并针对有些学者提出的“人道主义干涉”历史观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霸权主义国家常常借口"人道主义干涉"对别国内政横加干涉,造成"人道主义干涉"长期被滥用、被误解.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的实践不断增多,很多相关的研究得以展开.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国际法学界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限制"人道主义干涉"的适用和保证"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不干涉原则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国际法文件中都有所体现,也被国际法院的案例一再确认。随着人权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国际人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不干涉原则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回顾不干涉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不干涉背后的国际法价值,结合国际法实践对这一原则进行梳理和阐释,可以为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不干涉原则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1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近代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其著作中便对此有所提及。权威的《奥本海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作了以下定义:“当一国国内存在着有组织的大规模践踏基本人权的行为,而该国无力制止这类行为或者干脆就是这类行为的采取者、主使者或纵容者时…国际社会未经该国同意所采取的针对该国政治权力机构,旨在制止这类大规模践踏人权行为和满足该国人民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强制性干预行动”。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可以分为“人道主义”及“干涉行为”两个部分加以分析。一方面,人道主义干涉系出自人道主义的目的,且一般加以该行为“对人民施加残暴或迫害的罪行,以致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并且震撼人类良知”的修饰。当然,“人道主义”的这种界定是十分模糊不清的,极易成为各干涉国欲行其不义行为的借口。“干涉行为”系指干涉国出于对他国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所采取的强制性干预措施。至于干涉的方式,则有广狭义两种理解,狭义论认为,干涉的方式限于武力干涉,而广义论则将干涉的方式扩展到其他强制性方式。由此可见,人道主义干涉系指干涉国出于保护他国基本人权之目的而对他国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施加的各种形式的干预措施。2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主权与人权     
在阐述主权、人权概念及形成、发展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批驳了“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论。  相似文献   

9.
人权的法律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繁感话题。重视人权、促进人权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心的。但如何正视人权的法律地位,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权、促进人权的发展,值得研究。本文从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人权问题的国内性与国际性的关系,人道主义干涉与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人权的法律地位。 人权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是个发展的概念,最初是17、18世纪欧美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了反神权、反封建而提出的。最初的人权只是作为国家内部政治生活和立法原则而存在,只涉及国内法问题,即一国政府如何对待它的国民是一国的内政,同国际法无关,国际法著作中也未提及人权问题。如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法国1789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利直言》,以及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等涉及人权问题的法律文件都是国内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侵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特别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义愤,人们  相似文献   

10.
于文芊 《文教资料》2006,2(34):66-68
人道主义干涉是对被干涉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侵犯和破坏,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律文书的规定,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同时,人道主义干涉也不具备构成习惯国际法的两个必备要素,因此,不具有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1 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近代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其著作中便对此有所提及.权威的&lt;奥本海国际法&gt;对人道主义干涉作了以下定义:“当一国国内存在着有组织的大规模践踏基本人权的行为,而该国无力制止这类行为或者干脆就是这类行为的采取者、主使者或纵容者时…国际社会未经该国同意所采取的针对该国政治权力机构,旨在制止这类大规模践踏人权行为和满足该国人民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强制性干预行动“.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可以分为“人道主义“及“干涉行为“两个部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学者不断地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合法”等论调,西方国家借口保护人权干涉它国内政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但没有达到保护人权的目的,反而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张.因此,从理论上对人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质上分析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促进二者关系和谐发展需要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人权原则”、“民主原则”等国内政治原则运用在国际关系中,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美国等国以“人权原则”为理论盾牌进行的“人道主义干预”,造成了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其以自己的“民主模式”改造他国的行为,则是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背道而驰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存加深,同时实力原则和强权政治仍在起作用。应认清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面临的挑战,以避免“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成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相似文献   

15.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面对内战,西方各国态度不一,德意以反共名义对内战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作为法国的后院邻居,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地缘政治方面,法国都应当积极支持西班牙共和国。但在国内外复杂的条件下,法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此政策是自身实力不足、追随英国、绥靖德意的结果。这种政策在本质上体现了法国外交政策的消极和被动。"不干涉"政策既没有缓和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阻遏战火的扩大,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对日本侵华采取了不干涉政策。采取不干涉政策是苏联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基础。但是苏联的不干涉政策却损害了中国的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旧殖民主义的破产,法国为了保持其在非洲的传统利益,不断调整其对非政策。从戴高乐的新殖民主义到密特朗的“非洲干预政策”,最后到希拉克的“不干涉”政策,期间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2004年11月的科特迪瓦事件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对法国目前的非洲政策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运用MATLAB的模拟功能,对迈克耳逊干涉仪的等倾干涉图样和强度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了等倾干涉强度与相关参数的关系;进而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等倾干涉的性质和干涉理论.  相似文献   

19.
声波干涉实验难点主要在于实验中利用听觉很难辨别两单一、高频率声波干涉形成的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借助其他工具显示出振动加强与减弱的变化特点也不具有直观性,特别是无法产生可视、稳定的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20.
"新干涉主义"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一种以捍卫人道主义为名,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和行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其目的是在全世界维护和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建立由西方主宰的世界秩序。由于"新干涉主义"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破坏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粗暴践踏别国主权,因而遭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