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清代开封八旗驻防曾是八旗直省驻防中独当一面的驻防地,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开封八旗驻防的营房规模、满城建设经费来源、驻防旗人教育及理事同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可略窥清代开封八旗驻防的一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驻防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军事、社会组织制度,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光朝前期,由于驻防官员贪污腐败及八旗子弟奢侈堕落,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道光帝采取了"汉军出旗"、严查抱养冒籍、添设养育兵等措施,一定程度缓解了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八旗制度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文章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福州驻防八旗为维护清朝统治秩序和王朝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清朝统治者也对福州驻防八旗在俸饷、住房、恩赏和抚恤等方面进行了保障,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反满是辛亥革命期间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武昌起义爆发后,随着各省纷纷响应,那些有八旗驻防的省区,反满就成了必须要去实践的大事。然而,由于各地的八旗驻防首领和革命党人的观念有所不同,使得各地的反满斗争,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方式。有因为驻防旗兵的顽强抵抗,造成双方  相似文献   

7.
荆州八旗驻防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乾隆时废除禁止各地驻防官兵与地方交流制度,逐渐同当地人民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俗特点。其婚丧习俗融合清代满族习俗又受当地汉族礼俗影响而有所简化。对荆州八旗驻防婚丧习俗与清代满族及荆州当地汉族习俗比较,对发掘地域文化内容和特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崇德、顺治时期是有清一代索伦牛录及布特哈八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基于内迁索伦部众编制了十六牛录,另一方面又在十六牛录的基础上不断扩编、整合,为其后布特哈八旗乃至黑龙江驻防八旗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雍正末年,为了防止盗采人参,清廷在呼兰地区设置了驻防城。本文主要利用满文档案对呼兰城驻防设置的原因及背景、城郭的建设、官兵及武器的调配、渡船的建造,以及边界的划定和对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办法等作了探讨。这对了解东北地区的八旗驻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试论的形式,对清代黑龙江驻防的背景以及黑龙江驻防前的八旗、姓长、屯长制看有清以来,各朝的皇帝,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安全稳固,尤其是对有着辽阔地域和漫长边境线的黑龙江更是他们大规模驻防及屯兵屯田的重点地区以及在其统治的300多年问黑龙江将军对黑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酒旆是中国古代一种广告表现形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着大量的酒旆描写,这些酒旆名称不同,形态各异,大都代表着特定含义,尤其是有些酒旆上面的广告词饶有趣味。解读这些酒旆,对于理解《水浒传》这部小说,了解北宋的社会风貌以及今天的广告文案创作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3.
后金贵族在征服蒙古各部的同时,进行了分旗划界工作。鄂尔多斯七旗于乾隆四一五年,进行了编立旗分后的划界工作。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在其《关于鄂尔多斯蒙古七旗地图》一文中,最早涉及了清代鄂尔多斯七旗的划界问题。笔者利用藏于鄂尔多斯市档案馆的杭锦旗衙门蒙文档案,在田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划界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纠正了田文中关于七旗曾于乾隆四年和五年分别绘有两幅地图的错误推断;说明了七旗划界是从析分札萨克旗开始的;基本理清了鄂尔多斯七旗的划界过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末,锡良和金梁等人为了保护国粹而创办的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新式学堂。笔者紧紧围绕该学堂的初创和发展过程,对其教习、学生、教育、堂舍、经费、管理及满语、蒙语、国文、英语等四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进一步了解八旗满蒙教育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标语大国,新时期户外标语口号更是独具特色。在内容上,标语口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内容逐渐多元化,从政治性标语一统天下到公益性、商业性等标语各呈风采;在形式上,表达方式日益丰富,标语风格发生了重要的嬗变,逐渐向人性化、个性化、情趣化方向发展;遣词造句更加注重修辞,在语气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以及修辞格的运用上都很有特点。当然有些标语的内容值得商榷,有的角色预设有误。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乱等迫使内地汉人走上背井离乡的移民路。清朝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实施以及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也促使大量内地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并加快其进程。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书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提出“尊碑”、“体变”以及“缀法”诸学说,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推出《广艺舟双楫》书学体系,超越了晚清碑学之藩篱。与此同时,其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康氏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给后人不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努尔哈赤借鉴明制,首创总、副、参、游的世职体系,并将其与八旗下的牛录直接挂钩,在刺激军功的同时,也带来满汉职爵混乱的问题。天聪年间,皇太极采取平级转换乃至升级转换的方针,优待汉人降将,大有收拢人心的效果。后来出于民族自尊,改世职名为满称,虽解决了职爵难分问题,却又因为对“额真”一词的避忌,导致八旗制度下的各级官名与世职同名而异质。从整体上看,清初史料有关世职的记载,常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