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用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对新闻加以解释分析的报道.解释性报道不仅要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是纯客观报道),而且要报道同新闻事件有关的巳经发生的事实以及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或者说,解释性报道就是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已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对新闻事件作出深入的解释、说明、分析,用客观事实而不是议论来解释说明新闻事件.正如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所说: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应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闻播音方法的争论,引起了播音同行们的注意。目前几种主要观点是:一、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写作上注重事实准确和逻辑严谨,多用书面语言,所以必须用宣读式的方法播报;二、随着新闻稿固有程式的突破和改变,为“说新闻”提供了条件,新闻完全可以用“说”的形式播讲;三、新闻播音应有所改革,可在宣读式中加进一些说的成份,不必去看稿件所提供的条件。总的看无非是:“不能说”、“能说”和“说加宣读”。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方记者首先要搞好对本地区的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当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把地方新闻转化为大新闻。要有“大新闻”意识。所谓大新闻意识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题材要放到大背景下来衡量;二是敢于跳出事实本身,寻找这一事实以外蕴含的更大的新闻价值;三是敢于下手写大新闻。地方刚冒出来的新事物往往是通讯员或地方记者最先发现其新闻价值,报道也往往最先见于地方新闻单位。这些新事物或许  相似文献   

4.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关注的新闻事实的属性不同,新闻分成事件性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关注的事实的时态可以是“过去时”,也可以是“现在时”,是正在发生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只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是过去的事情。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这种新  相似文献   

6.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7.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不是以单一的、具体独立的某一事件的形态呈现,而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多个事件的综合。这类新闻样式时空跨度大、信息丰富、价值多元、主题具有多义性。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在新闻实践中,总结成就的报道、经验性的报道、工作报道、  相似文献   

8.
何谓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一种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在西方很流行,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也开始较多地使用这一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新闻要素“五个W”中,着重点在回答“为什么”,也就是交代新闻事实的背景;二、提供背景性事实,用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这是与评论的不同2处;三、具有集中、整理的功能,使读者获得完整的信息,满足读者对一详细报道”的需求;四、由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说明,因此还具有通俗的特点。在目前清…  相似文献   

9.
新近报界出现了一种“紧俏新闻”,叫深度报道.这种报道主要通过对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客观的解释、分析,深划地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含义.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超时空,不仅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溯以往,甚至预测将来;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现场的延伸与波及. 二是“全息组合”,带有多元性、偶然性,甚至带有不可知性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理性框架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三是走向理性.它已不是把一人一事作为写作的对象,而是把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与事,包括跨越数省数国的人与事作为现象  相似文献   

10.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事实的报道。是否善于抓取和报道有意义的事实,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刊载在《陕西日报》1994年10月6日一版的消息《专员县长为公厕剪彩》,就是这样一则很会抓取和反映有典型意义事实的好新闻。 其一,它报道了一件不多见的事实。新闻贵新,这“新”首先是体现在所反映的事实是罕见的。我不主张说“人咬狗”式的反常事件才是新闻,但是新闻事实确应该是不多见的。“剪彩”似乎也曾形成过风,报道它的  相似文献   

12.
1932年,美国新闻学者麦格杜戈尔提出新闻要具备五W+H,但实际上这些要素只是新闻的一个平面,并没有展示全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立体组合式报道是指采用多条新闻连续集中报道的手法,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由来、发展过程,解剖新闻事实的本质.“蛟龙号”新闻事件的跨洋直播,展现了新闻全景式报道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江 《新闻前哨》2010,(5):102-102
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问。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广播要达到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新闻写作上有质的变化,让一些“镜头化”、“目击式”、“素描法”、“特写式”的新闻发挥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光有事实没有发现不成其为新闻,发现得太晚而失去时效性也不成其为新闻。发现与事实的发生总是有个时间差,相对要滞后些。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批评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搞成“马后炮”式的工作总结,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的报道,办法只有一个——运用创新思维去深入挖掘,在挖掘中发现,在发现中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平民化,就是要将新闻的报道角度放低,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视角采访、制作新闻,让普通百姓能够参与和接受.通俗地说,新闻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改变那种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言论的做法,转而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18.
张利文 《军事记者》2003,(10):26-27
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相比,工作报道因为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经验总结等抽象的东西,容易写成材料式、教条式、解释式,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增强工作报道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真正挖掘工作报道的独特作用并展现其独特魅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让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工作报道,让娓娓道来的故事代替板着面孔的说教,让亲近随和的平视心理代替高高在上的俯视心理,一句话,使新闻更具人情味,才能使部队工作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有“人”无“人”大相径庭无疑,新闻要通过事实来传播信息,但事是人做的,人和事有…  相似文献   

19.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认识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事实这个哲学命题缺乏足够的把握,不仅新闻界理论认识达不到深度,而且报道实践也可能出现一些荒谬的观点。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把经验事实误认为客观事实,新闻的概念容易走向“唯心化”。既然事实具有真实的刚性,那么记者在发现事实过程中,首先要将“假事实”摒弃在报道之外。可是,现在广泛吹捧的“新闻策划”这玩艺儿,就把那些没有、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设计出来,实施种种“假事件”的谋略。新闻辩证法的认识论,导引记者进入事实的内在网络,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具备解构事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