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回顾中山大学2000年开展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并结合大学文化的实践,探讨大学文化建设在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文环境”就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学的管理要着眼文化的内涵,大学管理的创新要基于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研究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时,我们不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是历代大学人经过长期努力结晶而成的共同创造和追求的理想、价值、信念,它是大学化的核心要素。在现时代,它表征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大学理想的追求、学术传统的承传、办学特色的彰显,更是大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历久弥新的生命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是历代大学人经过长期努力结晶而成的共同创造和追求的理想、价值、信念,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在现时代,它表征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大学理想的追求、学术传统的承传、办学特色的彰显,更是大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历久弥新的生命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从大师精神引导出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而不是打制工具的作坊;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高尚的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是大学教育关注的重心和中心。  相似文献   

6.
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好大学”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可为更多大学提供参照的发展目标,也是校长治校的目标和依据。从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的大学文化的角度看,好大学应具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的大学制度。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同心圆,共同成为建设好大学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李培森  周鸿 《时代教育》2007,(9Z):11-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人格特质,大学精神产生于大学文化主体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外部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中“大学之境”、“大学之人”、“大学之事”构成了一所大学“永恒的风景”。大学精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流变过程,需要时间去锤炼.需要历史的反观。  相似文献   

8.
王新华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3):189-190,195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它包括大学理想、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等要素。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而大学精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即内核的)一致性和传承性,同时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所以,两方面结晶升华出来的大学之“大”,大在“大道”(宗旨)、大在“大众”(主体)、大在“大师”(实体)、大在“大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先变革大学德育观念。而变革大学德育观念的关键首先应是大学德育理念的变革。在当前,大学德育理念变革首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当是大学校园人必须尽快确立以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和爱国精神为共同价值信仰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是一所现代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是大学的精髓所在。而如今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新时期必须重建大学精神,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坚持大学的独立性,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性与功利性的关系,为21世纪的中国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周义 《教育学报》2005,1(3):77-82
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于今似乎已是无可置疑的大学功能之一。然而这项据云是德国洪堡提出、旋即被世界大学界奉为圭臬的理念,却在洪堡提出的几十年后就被英国的纽曼特地反对过。大学科研已成为撼动中国大学教育的几大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纽曼所反对的应是洪堡主张的异变结果,而非大学学自发、自由的科学研究,洪堡主张实际与纽曼的“自由教育”殊途而同归,他的“大学科研”是摆放在“自由”这一西方浪漫哲学的前提之下的。近年来我国急功近利的“大学科研”早已疏离了洪堡的本意,恰恰成为纽曼所警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走向衰落的现代大学讲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时代的大学讲堂放逐了其所应有的精神。在现代化的自我认同中,大学讲堂已经为非教育或去教育的因素所充斥,不再担当传统大学讲堂精神之重负;其独立性逐渐丧失,其生命之根正被拔起。走向衰落成为这个时代大学讲堂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探析大学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大学的三大传统精神即独立自主、自治传统,学术自由传统,人文主义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浪潮是怎样影响第三级教育的组织、管理、科研以及教学质量的呢 ?全球化既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贪婪的资本主义的蓄谋” ,也就是一个为组建“有效的世界”的有意识行为 ,同样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中立的构架 ,作为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经济和技术影响的一个参考。在提出“中国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一疑问时 ,我们是基于一个西方参考框架来分析大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准确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选择恰当方式指导大学生学习大学精神,实践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神精境界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进入市场给大学的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精神价值的失落成为中国高校突出的问题。商业化的侵蚀、官本位的蔓延,加之体制的弊端,造成了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滑坡,使得大学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本文通过对大学精神危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中国的大学要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重建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