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效果和上课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都可以通过作业反映出来.他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学贵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不少老师为此专门设计了“促思激疑”的教学环节,把质疑视为重要的手段,在学生自读自研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氛围。至于学生的主动质疑,更是宝贵的教学契机,不可等闲视之。肖老师遭遇到始料不及的质疑后。很坦诚地承认“不知”,然后认真求知。试图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教学民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动物学实验多为根据上课讲的内容,按照实验指导,去观察研究一种动物,即是所谓的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对巩固课堂所讲的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灵活运用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去识别、鉴定一种未知的动物却还有较大的距离。而在科学研究中要做的工作却正是这样的工作。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这种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近两届学生的动物学实验中,我们开展了有一定探索性、实验指导上也没有的浮游动物和土壤动物的鉴定、分类实验。1 做 法 先由老师讲授浮游生物和土壤动物采样方法和观察方法,学生分组用浮游生物网去…  相似文献   

4.
有人这样认为:姜广平这个家伙好像并不如他自己所讲的是抓住了两个世界,很可能是三栖的,更有可能是四栖的。他写教育教学论文,写小说,写散文,写文学评论,每一样都写出了样子。年前,媒体上有一些朋友到宁波来,与我交谈时,也问我:广平,你究竟是一个几栖动物?  相似文献   

5.
苏娟 《文教资料》2011,(15):45-46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到处充满所谓的质疑。随时听到学生探究后的解答,可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有琐碎、重复、边缘化等现象,探究价值不大,对此老师很无奈,自学质疑环节仍然由老师的问题在引领课堂,学生的自学质疑仍然是形式上的一个环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作者以为课堂上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创设民主氛围.有利于质疑创新;教给质疑方法,提升质疑质量;通过多途径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质疑解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不愿质疑,也不善质疑的现状,要分析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创造个性的培养所谓创造个性是指创造者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在精神、智力、意志、人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如挑战性、开放性、洞察力、执着性等。学生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思维活跃,不唯书本,不唯老师,能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和标新立异,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发难,向教师质疑,不能因自己的墨守成规而随意扼杀学生的挑战性。语文教学在开放性的培养与发展上有独到的优势,教师应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在广阔天地间寻找食粮,这样创造性潜能才可能被不断而充分地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9.
<正>前不久观摩一位老师执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让学生仿写这首诗,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教学陷入僵局。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当你在车站送别好朋友时,你可以怎样说?于是有一个学生仿写诗的后两句:"孤车远影碧空尽,唯见铁轨天际流。"老师听后大加赞赏,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听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观课的老师也在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显然大家都在质疑这个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形:学生无论用什么词语造句,造出来的句子都是一个模式,如(加点的是用来造句的词):1、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话很郑承。2、又又同、学做了坏事,我很诧异。3、丫x的腿伤了,他走起路来很瞒姗。4、自杨树非常伟岸  相似文献   

11.
师承     
刘潇 《教师博览》2023,(20):38-40
<正>我平凡,我的老师也普通。不过,我总会想起他,一位熏陶了我进而又使我影响了更多学生的老师。那一年我即将升入初三,得知班主任是李裕邦老师,这是一个在我们学校人尽皆知的名字。李老师多年教毕业班物理,并担任班主任,他带的班级从来都是在各项评比中名列前茅。茶余饭后,李老师很多爱生如子的故事也在全校师生中口口相传。想到在最关键的学年,能有幸遇到如此好的老师,我当时整个暑假都处在兴奋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独霸课堂的现象,即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致使学生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听,回答问题时不会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状况严重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两次听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上课,收益颇多。这两堂课,孙老师都很重视学生质疑,在引导释疑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一个“扫描”,供老师们学习借鉴。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但回到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刘愈 《科学课》2010,(2):12-14
前不久,在扬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会上,市教研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教例:上课了,一个老师边喝矿泉水边走上课堂,向学生介绍说矿泉水真甜呀!很多学生都认同老师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手中拿的是矿泉水,它不是甜的。”我惊异学生的这种勇气,更叹服小小的孩子竟有那么好的质疑能力。我决定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质疑能力展开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5.
异步教学的创始人黎世法教授指出的:“作业本发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批改自己的作业的,作业做错了,也不明白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更谈不上及时改正错误了。”这里所讲的作业,当然也包括作。黎教授指出了同步教学批改作业存在的弊端,他的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17.
应让学生熟悉教材很明显,在教学中,我们自己不熟悉的,是很难回答学生的质疑的。语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如果学生连汉语言文字都不熟,光是听老师讲,又将如何?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原理,知识,如果不是被他自己所领悟、所体会到,就还不是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徐平 《考试周刊》2009,(41):215-215
赵本山在小品《卖拐》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我就纳闷了,同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在学校里,老师们也有类似的感觉: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咋也那么大呢?虽然现在不允许办重点班,也不允许对学生按绩排名。但作为老师还是很自然地把学生分成三类:先进生、普通生和后进生。这其实很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这个群体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的成长环境等,这里就不赘言。我们且来谈谈什么是班级里普通生面临的“孤岛现象”吧。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将所讲的内容及时掌握,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就这个问题,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自己在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我做了些尝试。1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小学生很容易唯书是从,唯师是从,往往认为科学家总结的东西一定是科学的,写进教科书里的东西和老师教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克服这种偏见。我教《探索月亮的秘密》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