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融合,再到全面超越的研究范式。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下,师生关系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原始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师生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经验形态的师生关系,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对以往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范式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外和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是各不相同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师生关系的本质观,师生关系的价值观和师生关系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本文就当前我国师生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如何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作粗浅的探讨。一、传统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误区传统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表现为:第一,将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关系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围绕着教学任务来展开的,把师生关系等同于教与学关系,由此造成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削弱了对课堂以外的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二,在师生关系与教育目标的…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师生关系的形态主要有自然性形态的师生关系、经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和体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体验性形态的师生关系是基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哲学理论体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早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静态师生关系性质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师生关系的学说。实证研究弥补了早期研究对现状缺乏现实关注的缺陷。从而,推动师生关系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本文介绍了师生关系的概念、本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以及当前师生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学科都在研究的问题,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复合分类维度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典型类型,从而透析每种典型师生关系背后的内隐文化观念,包括传统文化和具体的知识观与儿童观等。在当代知识观转型、儿童观更新的参照下,对典型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性探索研究,以提升重建师生关系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反思现代性: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一切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师生关系为基本前提,并在它的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任何对于教育的完整性观照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当下师生关系研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分析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建构更加完整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无疑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静 《教育探索》2003,(7):52-54
对师生关系的内涵、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师生关系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师生关系研究中尚存的争议等问题的探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对师生关系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对师生关系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文章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简要分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可划分为讨论借鉴的探索发展期、正本溯源的调整发展期、动态融合的内在发展期、走向共生的新型发展期四个阶段,表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主题嬗变,彰显出由机械的主客二分到关注主体间性、强调师生交往中的他者意义、走向公共性的师生关系的变迁逻辑。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多维化的师生关系研究范畴,扎实推进多元互补的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着力打造多样化的师生关系研究主题,从而推进并实现公共性师生关系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维吾尔族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际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为《师生关系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学生幸福感调查量表》。采用集体测试的研究方法,问卷共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维吾尔族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倦怠与幸福感关系的总体状况,探讨师生关系、学习倦怠各维度与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师生关系满意度与学生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冲突性与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倦怠中的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维度与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成绩感低与学生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冲突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学业倦怠的身心耗竭、学业倦怠的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对学生幸福感回归显著,都可以预测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环境、对象内涵的诸多变化,正确解读师生关系,科学定位师生关系,已是教育科研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本文介绍了师生关系的概念、本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以及当前师生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才、促进教师个人魅力辐射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态度、师生关系的研究,探析师生关系改变的方法,提出构建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红梅 《考试周刊》2011,(50):198-200
师生关系是保持教学这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子,生态学视野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和谐课堂、和谐教育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对师生关系教育基础的分析出发,依据生态学研究观点,重新认识并构建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们通过采用"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显著差异;(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师生关系也存在显著差异;(3)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具有动力性的“人”的因素,师生关系如何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也始终是教育界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已有研究虽对师生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方面,都是对师生关系的应然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对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实然状态缺乏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主要在教育领域中就师生关系谈师生关系,没有把师生关系放在社会背景中考察。教师、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理论上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及其倡导对学校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有没有改变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实际的教育行动,日常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学界以往深入探讨了师生关系的分类、性质和特征,展开了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还有中小学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在思想方法上,师生关系是联系性的关系,而不是比较性的关系,不可比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不宜用于说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彼此内心感受到的,相互理解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怀有期待、看法,而彼此知晓,并对对方的内心情感和行为有所感受、领会和认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本身就包含着对自己的理解。师生相互理解关系是构成性的,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感受和思考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教育的积极作用便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在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如何建立和谐的大学英语教学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