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把一部分人的小说创作,称为“私小说”。这个定义,无非是把那些读不懂的小说、个人渲泄的小说归结在一个范畴里,提醒读者们可以关注它也可以不必去关注它。直话直说,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读不读小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写不写小说,对于我来说却十二分地重要。从我打算写小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遭遇了无休无止的忙碌和辛  相似文献   

2.
每当收到来新夏先生寄自天津南开园的新著,总有种该立马提笔写一写这个勤奋笔耕的老头儿的冲动。可冲动了好几年就是没有付诸行动,以致于雁斋书橱里积累下来的来自邃谷老人的赠书,眼见着已是书脊挨着书脊地排成班列成队了——积重难返的结果,是连通读一遍的决心都不敢有,遑论开笔评书了。偶然在外场邂逅鹤发童颜的老人家,只是在心中暗唤惭愧,连话都不敢朝那书事上多说。何以故?先生长我约四十岁,怕他出口那诙谐的话把自己给“挤”着了:“老朽我把整本书都写出来了,你这‘少壮’连篇文章都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3.
病句答疑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基层单位的通讯员,有一问题想请教于您。前不久,我们厂举办了一次新闻知识竞赛,其中有一个改病句的题是: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将原句中的“发生在”改为了“写于”,原句改成为: 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可判卷者认为是错的,说这种改法在语法上是对的,但却改  相似文献   

4.
长短浅说     
我在与爱好写小说的同志接触中,不少人说:“千儿八百字的作品写起来没意思。”其理由是:篇幅太小,内容装不了多少,情节也展不开,更谈不上刻划人物,描写景物了。还有的说短的没份量,读者读了没印象。在我接触到的稿件中也发现,不少作者虽然在作品的题尾注上“小小说”、“微型小说”之类的说明,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在三、四千字以上,也可能是上述原因吧!写短的真的没意思和没有份量吗?我看不尽然。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许多是千二八百字的。如他的名著《一件小事》,只有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后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期,仅就小说的创作发展而言,呈现出传统的古典章回体小说与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的新体小说并行的局面,这两类小说在当时各有其庞大的读者群。其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类小说当数清代公案侠义小说。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曾颇有感慨地回顾道:“在这五十年之中,势力最大,流行最广的文学——说也奇怪——并不是梁启超的文章,也不是林纾的小说,乃是许多白话的小说。《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七侠五义》之后,有《小五义》等等续编,都是三十多年来的作品,这一类的小说很可代表北方的平民文学。”  相似文献   

6.
写小小说,贵在有新意,选择题材,确立主题,构思角度,着眼点都应在这个新字上。在我的桌面上放着编辑部转来各地读者写的小小说。读后,有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首先在选材上缺乏新鲜感。有不少业余作者都想写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的深刻变化,但所选的素材大都是“讨饭村”变成了“电视村”,“穷光棍”变成了“万元户”,要么就是某某人富了之后捐款办学  相似文献   

7.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8.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9.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10.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1.
一部《红楼梦》,无所不包,被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位中外红学家研究二三百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研究下去。由此可见,优秀的小说很有学问,很有魅力。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了人生喜怒哀乐的万花筒。人人都有梦想,小说也是个梦想的世界,感情的世界。至于写小说,要写得好,生动感人,这门功夫,据说“可学而不可教”。怎么学呢?我看,初学的习作者也罢,写到老学到老也罢,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看看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有的小说读起来兴趣盎然,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小说“寿命”很长,…  相似文献   

12.
五、我开始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上海各报发展地方通信的过程。我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是在湘军驱张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谭延闿重回长沙再主湘政之时。前文讲过,我写“长沙通信”是从上海时报开始的。时报编者称我为“特别通信家”,以示与普通访员有别。今天我不妨坦白地说:当时我既缺乏采访门径,又无写作经验,只是把一些街谈巷议连缀起来,写成一种似新闻非新闻、似小说又非小说的“大杂烩”,实在幼稚可笑。这种临时的办法,当然不能持久。一九一八年,我为国难家仇,要暴露张敬尧祸湘乱国的罪行,又经常在上海报上发表通信,  相似文献   

13.
通讯写作的表现手法,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与新闻报道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这一特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讯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快,还要写得短,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法。早年周恩来同志在写作《旅欧通信》时,提到过一个原则,叫做“据实直书”。它道出了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些业余通讯员提起笔来总爱写“大块头”,似乎不屑于写“火柴盒”,结果往往是“次品”多“正品”少。说出来不怕大家见笑,我虽已见报60余篇稿,却没有一篇超过1000字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专业户”。然而我体会到,只要短稿写得富有特色,它的影响同样大着哩! 记得有一次我去无锡办事,在乘车时与一位工人同志攀谈中得知,他们厂的厂长是个只干工作不图名利的人,单位里多次为她请功评奖,却都被他在向上级汇报时打了“埋伏”。当时正是各单位年  相似文献   

15.
写了近五十年稿子,也向报刊社投了近五十年稿子,过去的投稿和现在的投稿可大不一样。早些年,作者所投的“稿子”,绝对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一般一稿一投或多投。这样,一篇稿子一般都要用复写纸复印五六份甚至更多。至今我中指握笔处还留有一块凸起的硬骨,至于交通闭塞引起的传递问题,那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相似文献   

16.
从事业余新闻报道近十年,收获最大的便是采写了为数不少的一线施工骨干。采写一线施工骨干,首先要找准“目标”。因此,在动笔前,我都首先自下而上地了解一些人的各方面情况,才决定写与不写。选准了“目标”,采访是关键。写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这个讲究效益的时代,小说正在世界各地被不约而同地冷落,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垃圾股”。然而这世界毕竟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面体,不管在哪个角落,总是会有一些慧眼独具的人士,以一种非功非利的、充满了艺术灵性的目光在关注它,并且用手中的一支笔真实地描绘它,或是随心所欲地改变它。有人还在写……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念头总能令我感到一丝慰藉和放心,好像有人告诉我,这世界还有些活气。  相似文献   

18.
变笔,指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笔法. “文如看山不喜平”。任何文章,都是讲求变化的,呆板的、一成不变的作品,是讨人嫌的.但新闻作品中的变笔,除了要求变化和变换之外,还有个频率上的特点——它在较短的篇幅中,常常笔法多次变换,变化的“频率高”是其他文体难以相比的.而笔法迅速变换本身就是一种笔法. 下边的这段文字,就包含着粗写和细写的高速变换.凡粗写的句子,我在下面划上——线,在细写句子下面划上——线: “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六十八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五十年代的美国海军部长丹·金波尔说,‘那些对我们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金波尔对钱学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实。”  相似文献   

19.
“两会”新闻战,向来是“惊心动魄”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运转”,常常令我在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神来。细细地数落,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发稿量都在四十条至五十条左右,而且报纸采用的情况也不错。于是就有人问我:“你不是驻团记者吗?有那么多稿写吗?”的确,作为驻地记者,当初我也是这样问自己的。在许多人看来,“两会”宏观上的”大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