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在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4.
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来设计问题、提出疑问。宋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说过:“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书洪范传后》)道出了提问要有针对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重读《名师授课 (中学数学·高中版 )》 ,对名师的课堂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名师们善于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问题做逆向处理 ,使深者浅之而浅者深之 ,直者曲之又曲者直之 ,整者零之再零者整之 .本文试从深与浅、直与曲、零与整三个方面 ,探索、学习名师们在课堂问题中的处理艺术 .1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数学课堂提问要切合中学生的接受现状 ,就必须限制课堂问题的难度 .若课堂问题的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将导致思维活动的“卡壳”和课堂教学的“冷场” ,其结果是抑制而…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内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愤”、“悱”,发生疑难困惑,精妙提问则是激活其创新求异思维之催化剂。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提问不当或满堂问则违背了  相似文献   

7.
一、物理课堂艺术之提问(一)提问的设计1.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2.提问要突出重点、难点一堂课40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  相似文献   

8.
谈现代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提问是一种极其古老且常用的教学方法,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法来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探求知识。其后《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而不要勉强牵拽;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要启发而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出结论。《学记》还提出了“善问”与“善待问”的思想,要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如何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呢?这跟提问的艺术密切相关.问什么?如何问?要问得巧妙,问得有艺术,这里大有学问.我认为提问的语言必须具有趣味性,动听感人,这样可增强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提问的题目要具有假设性,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的内容必须富有启发性,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择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使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保持其“愤悱”的心理状态。 下面提问是就《穷人》开头设计的:“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1.
也谈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常有这种情况:教师问:“是不是”,学生答“是”;教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这种提问,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无效益。因为这种提问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桥梁。恰当的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朱。”要想问得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深钻教材,提问明确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要优化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针对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明确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有的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可以这样说,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实践证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  相似文献   

14.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5.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6.
在连篇累牍的教学论文中,人们讨论较多的是有关教师提问的话题;在听课、评课时,教者、评者注意较多也是教师提问的情况。至于答问———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普遍关心、重视不够。其实与提问相比,答问的重要性毫不逊色,它也是一门艺术。《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就说明“待问”———即答问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答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点拨原则长期以来,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教学的目标由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变为单一的培养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提问教学的特点1.问题具有启发性提问是为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问就要有问的价值。在教学中,我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避免一启即发的浅问题和启而不发的难问题,充分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2.提问具有全体性在提问教学中,我树立公平、公正形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注意“关照”后进生,并注意提问性别的比例。我认为偏爱集中提问先进生而回避后进生的不良做法,久而久之,这些后进生就会产生被“遗弃”的心理,然后消极地对待学业,把自己当作“局外…  相似文献   

18.
“学富五车”源于《庄子·天下》中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此句的意思是说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来遂用“五车书、书五车、五车、五车读、学富五车”等专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例如: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相似文献   

19.
一、宜重视质量,忌轻率提问。有些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提问式”。在教学过程中,走一步,问一步。显而易见要问,高深莫测要问,当讲不讲也要问,片面理解孟子“引而不发”的教学主张。题目质低量大,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教师提问应重视题目质量,目的明确,当讲则讲,当问则问。二、宜适时提问,忌无备而问。学生在已学、已讲、已思维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处于想说又不知怎么去说的思维状态,此时正是教师进行提问、点拨的良机。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思想上无准备、知识上无基础的提问,只能造成学生…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形影相随,关系紧密。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过泛,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课堂提问要“巧妙”,须在情境的引入、创设方面下功夫。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尝试。一、“《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图画情境“《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