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丽  杨昌霞 《兰台世界》2015,(1):118-119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一书中的《灵魂三变》和《小人之德》,是1904年王国维以文言文的形式,对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著中的两章进行了翻译。由此,中国知识界开始了翻译尼采著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尼采已经逝去一百多年,但是他对世界究竟有多大影响,至今也不能盖棺论定。在思想史上,我们甚至可以在公元纪年之外,另外增添一种尼采纪年,把现代思想分为“前尼采时代”和“后尼采时代”。关于尼采的思想旅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过《尼采在中国》和《尼采在西方》两本资料汇编,中国学者也就尼采的接受史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在一篇文章里详述这个过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张念简要地纵向复述尼采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之后,从解放、鬼脸、女人这三个角度出其不意地横向进入,白刀子进、白刀子出,试图另辟蹊径、兵不血刃。她既是在复述尼采的思想旅行,又参与了这次旅行。至于何时在复述,何时参与其中,就需要诸位来鉴别了。王晓渔  相似文献   

3.
刘奕彤 《今传媒》2016,(8):166-167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或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内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塑造德国精神的两位伟大思想家,尼采与瓦格纳自相识以后,二人的名字便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从尼采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可以看到二人思想的“合”与“分”。而“瓦格纳事件”则透露出,在尼采心目中,“瓦格纳”俨然成为德国精神的象征和代名词。因此,尼采与瓦格纳的分道扬镳不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冲突,也是尼采与他心目中的寄托的决裂。  相似文献   

5.
2000年,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辞世九年之后,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拉康研究专著《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写于这样的一种语境下:国际后精神分析学其实已经数易盟主,但国内研究界关注的中心仍然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虽然零散介绍拉康的论文与译作已经出现,但与拉康在国际后精神学的地位相比,却相距其远。此后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拉康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鞭子     
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里说:"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对此,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说法是,"超人"尼采歧视女性,认为女性就像小猫小狗一样低人一等的生物,不听话了就该用鞭子教训,正如中国俗话所说,"打到的女人揉到的面"。第二种是罗素的解释:"尼采带  相似文献   

7.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 谈到日神与酒神,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这部极有影响的著作中,尼采认为,由于希腊人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和现实生存的不幸,因而要在艺术中寻求解脱,其精神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缘自阿波罗(Apollo)崇拜,即所谓“日神精神”;  相似文献   

9.
黄怒波老师的诗歌理论著作《虚无与开花》尝试用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诗歌。本文首先结合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发展,认为该书突破了中国诗歌研究的局限,将“虚无主义”概念引入中国现代诗研究,在现代性的大框架里来处理虚无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纳塔莉·沙鸥女士以伦理学为中心、以研讨班为文本依据分三个方面对拉康精神分析伦理学展开讨论:与科学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包括宗教与性),精神分析的传递(通过结构语言学和现代"数学型"对精神分析理论再反思)。借用现在的时尚语言,沙鸥教授是要导引我们去追寻拉康思想的前世今生。对于我这样的精神分析的外行来说,可能在阅读中(特别是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问题时)  相似文献   

11.
琚世颖 《大观周刊》2011,(14):91-91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本文探讨张爱玲的人生体验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关系,论述她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方式对沪港社会中的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如潜意识,变态心理和各种情节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挖掘,显示了她卓越的精神分析才能,从而开辟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精神分析之路。  相似文献   

12.
饱受盗版冲击的中国音乐产业在哭泣,而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的《著作权法》还不断向伤口撒盐  相似文献   

13.
德国大哲学家、诗人尼采(1844-1900)是近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曾被纳粹分子肆意曲解和利用,希特勒曾亲自拜谒尼采之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因此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尼采常常被视为恶魔式人物。然而,最近英国广播公司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想家”,尼采的大名却赫然在榜,同时入选的还有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出现使福柯开始思考知识与语言的游戏、知识与权力的游戏、伦理与权力的游戏这种历史的斗争过程而非历史发展的本质和真理过程。之后具有尼采式激情的福柯开始了经验形式的历史性考察之旅。  相似文献   

15.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电视剧批评可以从创作者、情节、受众三个方面切入.从创作者来说,传记式精神分析方法应受到重视;从电视剧内容来说,精神分析理论原则上几乎全部适用于电视剧的内容分析;从受众来说,尽管存在争议,但是在某些条件下精神分析理论仍然能够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陈炯明叛乱时,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山逝世后,她也没有哭泣。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却曾有过四次不为人知的哭泣。  相似文献   

17.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8.
《从痛苦到超越》在序论中便开宗明义:“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的评介和批判来揭示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说明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理论实质。”众所周知,叔本华和尼采是极有特色的哲学家,他们跨越了一个世纪,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这一特点给两位哲学家穿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捕捉他们思维跳动的脉搏。许多评介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章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没有把他们置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加以全面考察,从中揭示他们在哲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精神病诊疗方法、释梦、对待神秘学的态度和角色等方面,列举和分析了影片《危险关系》中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产生的分歧,一睹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的片段,感受精神分析先驱们在探寻人类灵魂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与非精神分析各有所长,这两者之间的互补很重要。没有哪种理论是绝对的真理每种理论都像是打在黑暗中那未知物上的一束光,更多不同的光束让我们的视界更加接近清晰。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历史与实践罗凤礼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