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竺小恩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4):27-30,35
北魏服饰改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100多年,终于易胡服为汉装。这一改袖历程也展示了胡汉两种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轨迹。历史证明:在不同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举措是起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的;同时,发自于民众间的自觉的交流对文化的融合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服饰源远流长,从上古到明清,服饰造型多样、色彩缤纷、纹饰繁复,可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视觉盛宴".而近几年,随着"汉服"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在华夏衣冠及其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华夏衣冠中的那些龙元素.  相似文献   

3.
《小火炬》2013,(12):30-31
咱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服饰艺术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量。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但从总的形制上看只有两种,胡服和汉服。胡服最典型的代表是起源于满人服装的旗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从黄帝开始至明朝末期,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成为华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承载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通过阐述汉服的定义与特征,分析汉服的兴衰与现状,探讨汉服复兴的现象及积极意义,对汉服复兴的原因、思路和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综观汉代服饰发展的整个历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及世界古代服饰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空概念,兼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从七个方面对汉代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宏观认识:汉代中原地区汉族主体服饰整体的考古类型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在美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先秦以礼和伦理性为主导的服饰观向魏晋玄学以人为主导的服饰观转变的量变积累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汉代服饰的影响;发展中存在的两对矛盾;汉代服饰发展中始终存在的"正统"与"世俗"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6.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古代婚礼服饰和中国历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婚礼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欢乐喜庆的符号,是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的象征。我国婚礼服饰自古以来一脉相传,尽管几经演变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式,但它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却源远流长。婚礼服饰之所以能在民族传统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资需要,婚礼服饰已被深深地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婚礼服饰的演变过程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历朝历代的婚礼服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8.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墉城集仙录》是唐代高道杜光庭撰写的一部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其中众女仙形象描述常借助服饰设色来展现。从色彩感知看,墉城女仙服饰的色彩不仅与华夏传统的五色象征一脉相承,而且还有道教固有的视觉感知经验与"尚青"、"尚紫"的符号性表意及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最直观的展示,是代表了一个民族自身形象与特征,是民族内涵最好的诠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却因一定的历史原因失去自己民族服饰.而近些年来在恢复弘扬传统"汉服"的过程中,确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近年来兴起的"唐装",其在某种意义上已被世人误认为是汉族传统服饰或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服饰.而作为汉族传统服饰的"汉服"人们却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在周代就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后世服饰礼仪的基本框架和构形。后经过秦、汉、唐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传统国服文化完整、自足的价值体系。传统国服文化将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凝结于服饰的礼仪、制度、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表达形式和操作原则,高度地仪式化、秩序化,形成了一致地对于国家、集体的价值认同形式,使人们在履行这种服饰礼仪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自主确信的自我形象,从而达成对自身生活世界的持续观照和表达,这正是当代国服文化建设的首要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宋代服饰文化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儒雅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的推崇,对平淡简朴却又自然闲适的审美格调的追求,对含蓄温雅的传统礼仪风范的注重。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特点虽然与宋代创立的理学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理学从萌蘖到形成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宋代社会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策略,即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使得全社会都推崇儒雅的文人风度;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能超然对待人生的得失荣辱,在服饰上追求平淡闲适而又意蕴深刻的情趣韵味;复兴儒学、重建礼纲的文化策略又促使宋代人们以"礼"为准绳,要求服饰符合传统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3.
服装工艺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多练习、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把握服装设计的本质。从服装工艺与实用服装设计结合、与时尚服装设计结合、与少数民族服饰设计结合的多视角出发,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将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各项技能融于一体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汉民族的文化演变形成汉民族服饰文化。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服饰的几回交融促进了汉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契丹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契丹疆土的不断扩大,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广泛接触,特别是与汉民族接触的机会增多,契丹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服饰文化的演变对契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回族作为以伊斯兰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伊斯兰教的内化与对汉族文化涵化同时发生而联系又紧密的特点。回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元一体的结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下又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象征性。伊斯兰教的内化和汉族文化涵化构成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其演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缅甸传统女装经历了彻底而又有规律的变化。缅甸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因素,使稳定性和传承性俱佳的缅甸女装的造型结构脱离了原有的轨迹而发生变革。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他们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经过科学的吸纳和扬弃,使服饰的变革更符合缅甸的自然条件及本土文化。缅甸传统女装独特的造型变革设计也正是得益于他们对于不同服饰文化的融合与运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世界不同地域服饰文化积极交流的今天,缅甸传统女装的现代化和时尚化应立足于继承传统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代的历史上,发式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标志。小说《红楼梦》受当时服饰制度的影响,发型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式。试通过对原著中男性和女性发型和发饰特征的归纳分析,结合两个民族的服饰制度和等级制度,来揭示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发式状况和社会文化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尤其是满汉两族的发式风俗和演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古老的文化交流使两国的服饰文化存在着相似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在服饰款式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日本的女子和服经历了一个对中国唐代女子服饰的模仿到自我消化改造的过程。而它的发展与变化极大地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