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将笼统的割肾传闻区分为都市传说(盗肾传说)和恐慌谣言(割肾谣言),就会发现都市传说基本遵循自然传播规律,有相对稳定的爆发周期,而恐慌谣言却往往由一些不可预期的恶性事件所引爆,因而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是一种相生互动的关系,传说一旦遭遇可供联想的恶性事件,马上可以转化成谣言.割肾传闻本质上是一种守阈叙事,之所以在中国多地引发骚动,主要是因为撩起了部分民众的侵阈想像,接通了传统采生恐慌的地脉.而现代都市传说中的情色元素,早在清末的反洋教文士手中,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割肾传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一定是直接或间接地迎合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社会、文化心态或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希望或恐惧.  相似文献   

2.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社会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治理发挥着宣传防疫知识、消除公众恐慌心理、激发抗击疫情信心、防止网络谣言泛滥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舆论传播条件下,舆情应对和信息治理直接影响着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信息、言论等迅速传播到全国每个角落,如果社会舆情引导和信息传播处理不当,很可能带来谣言丛生、人心恐慌、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大力开展疫情防控沟通,积极回应社会舆情,果断处理舆情问题,促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情朝着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急功近利、急躁、恐慌、盲目、依赖、自卑、抑郁和偏执等心理问题,既有个体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有社会、职业和个人三个主要方面。因此,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消极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特点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的影响,还有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微信在便利朋友之间分享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谣言传播的温床。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众自媒体时代,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发点。为了有效遏制微信谣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微信谣言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微信"普法";提高社会信任度;加强公众媒体影响力;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干预能力。以此维护健康的微信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危机事态会给公众带来社会性焦虑与恐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以及骚乱与暴乱等诸多社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陕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心理;地方高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行为偏差的原因本文所指的行为偏差是指偏离和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并不严重的但有悻校规校纪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对青年学生个人来说,既是突发性的、偶然的,但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以某一次行为偏差来判断某个学生的好坏。但是,青年正处在认识趋向成熟而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交接点上,此时,他们的人生观是动荡不定的,产生各种行为偏差是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原因的。1.适应社会环境的障碍。青年学生处于心理生理迅速发育阶段,但社会心理尚未成熟,他…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由心理故障引发的自杀事件频繁发生,这一问题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自杀者个人因素,同时也分析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自首例患者被发现以来,我国内地产生了大规模的恐慌、谣言、迷信等社会集合行为现象。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些集合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分析其发生的社会条件、并提出几点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现象,有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辛亥革命前谣言繁兴,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各方对谣言的应对也不相同: 清政府与官员对谣言试图加以防控,但防控有成有败; 媒体和民众对谣言既有传播也有辟除。统治阶级无法有效地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下层民众则在不断地挑战政府的统治权威。这样的社会实是危机四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在制造各种话题。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食品添加剂有没有害?PX项目能不能建?围绕这些民生关切的问题,争论声音越来越大,由于公众缺少专业知识,很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形成非理性冲动。  相似文献   

17.
与以往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其不仅危害到了造谣对象的工作与生活,欺骗了广大网民,引起社会恐慌,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如何规避网络造谣的危害及风险进行探讨。针对其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与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律与自律、使用信息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及架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等角度出发来实现将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概率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时期。谣言是集体的行为,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激起群体的情绪反应,增强群体的心理力量,促使事件升级。对谣言要"顺势而为"地引导、防控,通过公布真相、培育社会信任、化解从众心理,构建起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流行词语是最新、最快反映社会变化的词汇.它们的流行也就是相应的文化方式的传播,因此我们通过流行词语不难分析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尚、大众心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流行词语表现出这样一些大众心理:商业社会的实用心理;审美情趣的世俗变化;求新求异的心理变化;简便快捷的时尚追求.词语的流行是可以进行人为干预、调整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有责任去实现"流行是最好的"的语言理想.  相似文献   

20.
解读谣言     
从2001年圣诞节前后至今年元月中旬,天津市社会上关于多名市民在公共场所被人用针管扎、注射物为艾滋病等病毒的谣言甚多。持续20多天之后,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几乎妇孺皆知。谣言的内容也五花八门。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外地人在天津的医院看病、输血,结果感染上了艾滋病,为了报复,他叫来同伴制造这起“扎针”事件;另一种说法是,河南的艾滋病患者大部分是卖血感染上的,而当年采血的车挂着天津的牌照,因此那些艾滋病人今天找到天津来报复。扎针谣言很快又从天津蔓延到北京。一时间,人们处于巨大的恐慌之中,诺大的城市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