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饵之累     
管察 《钓鱼》2013,(19):8-10
拉饵是竞技钓鱼的产物,也可以说是钓快鱼促成的。1995年举行的首届“钓王杯·钓鲫高手赛”开启了钓快鱼之门,从此以鲫鱼为对象鱼的“钓快鱼”成了竞技钓鱼的主要内容。然而前4届“钓王杯”比赛,时速都没有超过140尾。1999年5月1日,首届‘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在武汉举行,时任老鬼钓鱼学校教练的翟少明以拉饵钓离底创造了1小时钓鲫鱼265尾的中国吉尼斯纪录。20天之后第5届“钓王杯”在西安举行,尽管最高时速仍在140尾以下,但136名参赛选手中约有10人在鱼离底时弃搓改拉了。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8,(6):12-13
郝国强,北京人,擅长钓快鱼,善思索,技术上受邓刚、徐银舟影响,快中求稳定,极少失误。2002年入竞技圈,曾先后获首届“蓝鲫旺鲫杯”钓鱼大奖赛第7名:西安第二届”百合杯”第4名;2004年“体彩杯”全国钓鱼锦标赛总成绩第4名、手竿钓鲫鱼第2名。武汉“天元”竞技队签约钓手。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8,(16):8-9
钓鱼居休闲运动之首不是因为它酷,而是很随意,很草根,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能玩。可是有了钓小鱼的比赛之后,它变了,小众化了,还出现了职业和专业钓手,虽然这都不能说是坏事,但单调、乏味。2001年,在“光威杯”钓鱼邀请赛基础上,结合“光威杯”全国钓鱼巡回赛的成功经验,前中国钓鱼协会决定,将“钓王杯·钓鲫高手赛”纳入“光威杯”全国钓鱼巡回赛,  相似文献   

4.
吴芜 《钓鱼》2009,(20):16-17
江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到处都有自然生长的鲫鱼。基于地域优势,钓鱼围着小鱼转的人特别多,因而练成了一套搓拉结合钓快鱼、钓小鱼的技术。自去年冬天开始,环太湖城市圈,包括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频频举行各种商业性钓鱼比赛,多的一周一赛,少的一月一赛,项目主要是钓小鲫鱼。虽然是区域比赛,但也吸引了诸如“钓王”、“全国冠军”、“大师”和扬名“全国钓鱼锦标赛”的职业钓手参赛。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70后钓手在长三角迅速崛起,他们不怵“钓王”、敢与“冠军”试比高,让这些成名钓手不敢小觑。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许方 《钓鱼》2008,(16):14-15
康江波,陕西西安人,个性坦荡,擅钓快鱼,技术集百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对钓饵、线组、浮标不迷信,属实力型钓手。获1999年西安第五届“钓王杯”总决赛第13名;2004年“魔力饵王杯”全国钓鱼大赛第11名。2005年,康江波成功登顶,囊括本刊“读者杯”总成绩和两个单项的冠军,成为“三冠王”。之后他加盟老鬼,获全国钓鱼锦标赛(深圳站)总成绩、手竿钓鲫两项第7名;2006年获第六届“老鬼杯”钓鲤大奖赛第5名,6月获南昌国际钓鱼大赛手竿钓混合鱼第8名,9月获全国俱乐部钓鱼联赛第1名  相似文献   

6.
郅辽 《钓鱼》2012,(3):9-11
以“更快”为特色的中国钓鱼运动经历了见识、学习、模仿、融合、发展、创新、定型七个阶段。始于1989年的两岸钓鱼交流,首先让广州、杭州、北京等地的钓鱼人见识了以鲫鱼为对象鱼的池塘钓快鱼技术。两年后,台资东峻钓具有限公司在广州举办台钓学习班,传授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内容的池塘钓快鱼技术。之后,在东峻学员的带动下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台钓热。在此基础上,前中国钓鱼协会鱼批准举办一年一届,以鲫鱼为对象鱼的“钓王杯”钓鱼比赛,从此钓鱼走上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郅辽 《钓鱼》2012,(19):13-15
20多年了,以池钓为主要内容的钓鱼运动影响了中国的钓鱼技术。无论水库湖泊、河道池塘,凡手竿钓鱼都是围绕着鲫鱼展开,与传统意义上的钓鱼已不是一回事了。竞技钓鱼手竿两个项目:以重量计分钓混合鱼;以尾数计成绩钓对象鱼。然而受时间限制,不管钓混合鱼还是钓对象鱼都是“快”字当头,快诱、快刺、快提,即使慢也是迫不得已,于是有快鱼慢钓,有择鱼而钓。  相似文献   

8.
张炎冰 《钓鱼》2004,(6):28-28
有一个疑问困扰了记者多年,就是钓快鱼的浮标能不能钓慢鱼?用钓快鱼和钓小鱼的浮标钓大鱼,在浮标调整上有没有区别?对爱好钓鱼,但没有机会参加钓鱼比赛的钓鱼大众来说,形状各异、规格多样的浮标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标公式?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11,(10):21-11
1999年6月,距翟少明创造时速265尾的中国吉尼斯钓鱼纪录才一个月,开封钓手李冬又在该年度的“好运杯”钓鱼比赛中创造了时速339尾的速钓新纪录。自此由“台钓”形成的钓对象鱼时尚进入“钓快鱼时代”,并在练竿中超过时速400尾。  相似文献   

10.
吴芜 《钓鱼》2009,(20)
江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到处都有自然生长的鲫鱼。基于地域优势,钓鱼围着小鱼转的人特别多,因而练成了一套搓拉结合钓快鱼、钓小鱼的技术。自去年冬天开始,环太湖城市圈,包括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频频举行各种商业性钓鱼比赛,多的一周一赛,少的一月一赛,项目主要是钓小鲫鱼。虽然是区域比赛,但也吸引了诸如钓王、全国冠军、大师和扬名全国钓鱼锦标赛的职业钓手参赛。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70后钓手在长三角迅速崛起,他们不怵钓王、敢与冠军试比高,让这些成名钓手不敢小觑。  相似文献   

11.
苏雷 《中国钓鱼》2004,(12):30-30
2004年10月9日,也就是第二届“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总决赛胜利闭幕后的第二天,“光威钓王杯”组委会就召开专门会议,商讨今后“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的发展方向。两个主办单位《中国钓鱼》杂志和光威集团及第二届“光威钓王杯”17站预选赛的承办单位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5,(1):10-10
以上为本年度钓手排行榜前50名,具体排名请登陆《钓鱼》杂志网站www.popfishing.com。本次排名是以2004年全国钓手参加下列大型钓鱼比赛的成绩为主要考评依据:银川全国钓鱼大赛聊城全国钓鱼锦标赛、大连全国海钓锦标赛、“光威钓王杯”总决赛、“农运会”钓鱼比赛、“百合杯”总决赛、“魔力饵王杯”总决赛、“水峰杯”总决赛、《钓鱼》“读者  相似文献   

13.
郝国强,北京人,擅长钓快鱼,善思索,技术上受邓刚、徐银舟影响,快中求稳定,极少失误。2002年入竞技圈,曾先后获首届"蓝鲫旺鲫杯"钓鱼大奖赛第7名;西安第二届"百合杯"第4名;2004年"体彩杯"全国钓鱼锦标赛总成绩第4名、手竿钓鲫鱼第2名。武汉"天元"竞技队签约钓手。  相似文献   

14.
规模宏大的“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虽然刚刚进行第二届,却已经在钓鱼界产生厂巨大反响,成为广大钓鱼人津津乐道的大型比赛项目。但是,也许是因为刚刚接触的原因,不少有心参加“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的钓  相似文献   

15.
张炎冰 《钓鱼》2009,(5):14-15
娄建国,继蔡建之后的又一位湖南籍“钓王”。2008年在一场小鲫鱼吃了零蛋之后仍以超过第2名7.5分的优势捧得第4座“光威钓王杯”。从单打一钓小鱼到对象鱼、混合鱼综合计分,许多钓小鱼的钓手总是在钓混合鱼上表现得手软。虽然得到名师指点,但娄建国的野路子风格没有彻底改变,表现在似是而非的信号放弃,让浮标、线组、钓铒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强调某一个因素。竞技有用雾化铒把鱼装到管子里的“钓铒派”,有钓不上鱼换支标的“浮标派”,有把添加剂当成长生丹的“小药迷”,娄建国则是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钓鱼。  相似文献   

16.
《钓鱼》2006,(16)
第三届“光威钓王杯”全国巡回赛总决赛圆满结束。2006年8月1日、2日第三届“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2日晚,随着闭幕颁奖仪式的圆满结束,至此第三届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成功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7.
<正>“光威钓王杯”走过了21年,成为业界权威比赛。借第十届“光威钓王杯”国际钓鱼巡回赛总决赛即将举办的机会,本刊对业界的权威人士进行了采访。就“光威钓王杯”的过往看法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大家如是说。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理事长易晓俐:“光威钓王杯”是《中国钓鱼》杂志与光威集团联合举办的比赛,走过了21个年头,  相似文献   

18.
郅辽 《钓鱼》2012,(5):12-13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钓鱼比赛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0年的六届全国钓鱼比赛,手竿两个项目:总重量和单尾重。此后凡省、市钓赛以及跨省市的邀请赛都向着“更强”的方向发展。1991年后,随着台湾钓手参加全国钓鱼比赛,出现了池钓“1分钟上1尾鱼”的奇迹。之后钓赛驶上了快车道。从1993年起,全国钓赛的手竿项目不再设总重量和单尾重了,改为以尾数计成绩。于是钓快鱼受到重视。然而怎么快、怎样快?20年来,面对钓快鱼既有传统钓鱼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在台钓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届“钓王杯·钓鲫高手赛”的筹备阶段,“钓王杯”的设计工作迫在眉睫。由谁来设计呢?想来想去,还是请李学先生。他是画家、雕塑家,又是钓鱼爱好者,对于“钓王杯”的设计,想必会有兴趣。 可是打了多次电话都无法找到  相似文献   

20.
《钓鱼》2014,(2):14-16
不管钓快鱼海事钓慢鱼,钓中小鱼简单,直接飞上岸就是了,遇到大鱼则有掂、控、纵、遛、牵,没有后面的一连串动作或其中某个环节操之过急,大鱼就同你拜拜了。不过竞技钓鱼不同,争分夺秒,快抛快刺快提;猛或急炒,鱼冲劲未衰就伸抄网候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