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是永远的追求,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前提是要有好的新闻线索。那么,好的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如何得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新闻前辈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能上天、能入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新闻。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10余年,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发现好新闻"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我的新闻缘     
我的新闻缘丁法章我干新闻这一行,如果从1966年大学毕业时算起,已有31个年头了。再过三四年,就到了我该退休的年龄,看样子,是要“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了”。联系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从涉足新闻岗位到以后面临的几次变化,说明我同新闻还真有点缘分哩!我出生...  相似文献   

5.
1我是在一条长长的走廊尽头见到这位老人的。当时他在新华社办的一家报刊当编辑 ,大约正准备退休(或许已经退休)。因为是老乡 ,我刚从外地采访回来 ,便到他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会。秋日的阳光照耀着。他的桌上堆满了资料书籍 ,只有一小块可以编稿写字的地方 ,身子一前倾 ,就像埋进了书稿山中。看得出来 ,他的工作极其勤勉 ,为人也忠厚谦和。这些都是从事新闻工作不可或缺的好作风好品质。当时谈些什么已经忘了 ,大约并没有要紧的话。作为一个资深记者 ,他到了值得敬重的年龄。但他肯定没有教导我的意思 ,反显出一种亲和力。离开他的办公室后…  相似文献   

6.
做"土记者"的父亲带我入了新闻的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或者说最让我感到"纠结"的问题是:新闻在哪里?我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新闻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一张白纸".我的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乡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新闻.他从20多岁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4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业余通讯员"这个他认为"最有意思的职业".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他总是在自行车把手持挂个包,随摊备掏出里面的钢笔和本子,记下他认为是"新闻"的事儿.然后熬个夜或者起个早,把稿子写好,传到电台和报社,之后就是准备在广播里听到或者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种幸福的期待,伴随了他40多年.  相似文献   

7.
刚刚工作的时候,有前辈提醒,编辑更多要会做"减法",同时谨慎做"加法",说的是编辑工作需要去芜取精、删繁就简,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帮记者洗练信息,升华稿件,但因为没到一线采访,编辑不能轻易增加新闻事实,以防出现偏差或错误。几年工作下来,觉得前辈所言确实有理。但笔者最近也在思考,编辑不仅要会对来稿做"减法",也需要做好更多的"加法",为报道"赋能"。这里的"加法"不是说编辑要凭空增加报道内容,而是说在采写编评排的新闻生产全流程中做增量,创造融媒体时代新的新闻范式。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9.
"脚板新闻"的产生确有些年月了。过去常听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多往下面跑,多深入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这样脚踏实地"踩"写出的新闻,因为鲜活而深刻,称其为"脚板新闻"。  相似文献   

10.
看到《新闻战线》今年第三期上登的“倡议”,得知有一部分新闻老战士要离休、退休。这些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有了较多的时间,我想,这些新闻前辈如果联合起来象办“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那样,开办一个“新闻自修大学讲座”(不一定用此名),为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提供教材,那该多好啊! 首都新闻单位很多,新闻界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开办一个新闻函授讲座是完全能办得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我利用在京开会的间隙到新华社拜望《半月谈》编辑部的同志时,从李峰老师手中接过一份厚实的礼品——由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发行的一套三卷本并由他签名的《李峰文集》。这套装帧典雅、内容丰富的文集是作者半个世纪从事新闻工作的结晶,令我爱不释手。细读书中的字字句句,如同聆听一位前辈学者的谆谆教诲。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曾有一位新闻前辈用挖井来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搞科研的就如同是在挖一口深水井,井口不大,但深;做记者的就如同在挖一口大口井,井口很大,但很浅。以此教导笔者说,做记者涉猎要广,什么都要懂一些,但不一定懂得多。  相似文献   

13.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写作上的“少—多—少”,有哪位先贤提过,我不知道。我正式听到这个说法,是前不久从我的老同事——八十多岁的张黎至同志那儿听来的。 张黎至同志在30年代便参加了新闻工作,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的经验。他写文章,在文字上非常讲究,因而他写出的文章干净而漂亮。1980年北京晚报复刊时,他已过了退休年龄,但王纪刚、顾行等当时晚报的领导仍然把他请了回来,让他带年轻的同志。后来,他还到文艺副刊部编《百家言》栏目。他退休后,每次回报社办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友贺友直,是在今年春天,在他一居室能当客厅、饭厅、卧室、画室的"一室四厅"里。他一直住在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很近的巨鹿路,那是我们退休前一起工作的地方。那天,我和他隔桌而坐,素来达观风趣的他,情绪低落些许。他说:"观清,我最近不大想吃老(黄)酒。"我听了'心里一惊,连忙劝慰:"酒还是要吃,是你的生命口服液,哪怕少吃一点。勿要停下来。"在这个越来越摩登  相似文献   

16.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17.
柳斌杰 《传媒》2019,(14):95-96
我的老同事石国雄退休以后,把他从业期间的文章、新闻作品摘要整理,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一些回忆和思考,结集出版。初读书稿,一个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报人的新闻坚守和人本情怀。国雄是66级高中毕业生,下乡10年中6年从事新闻报道,1977年高考进大学读书,1981年毕业分配到团中央机关,先在研究室,后调至宣传部,自此三十多年,我们就有了很多交集。从机关到报刊社,文字工作似乎成了他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15):63-63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范敬宜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新闻界前辈和名家。我一直想读到他的著作,但跑了许多家书店都未能如愿,直感叹他的书为什么这样难  相似文献   

19.
亲历和调查,让我在24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艰辛,也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是要靠"亲历"和"调查"这两条腿跑出来,深下去.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