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毅 《编辑之友》2016,(2):35-43
1980年至2015年,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富,量、质并进的35年.文章以时间为纵坐标,以发展规律为横坐标,对这35年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出总结性回顾,重点讨论有重大创新和发展的八个方面,即:节目题材与舆论监督、报道与评论深度、评论时效、评论员制、多元互动、节目形态、大数据变革、节目主持人.这八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的钟新副教授将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界定为是主持人与嘉宾或者观众围绕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所展开的分析和讨论,是电视媒体传播意见和观点的渠道。其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频道CNN较早大规模采用了这种在演播室内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相结合、低成本高收益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富有权威的新闻主持人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同时,和专家一起为观众分析和解释新闻发生的背景、性质,预测未来的可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直播报道,是国际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特别是新闻频道,充分利用这一报道形式,既有效地提高了新闻宣传水平,打造了电视荧屏新亮点,又取得了收视率和传播效果的双丰收。一、直播:行之有效的新闻宣传手段直播报道作为一种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最能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最能展现电视台的实力,也是观众最为喜闻乐  相似文献   

4.
透视电视新闻直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波  唐敏 《视听界》2002,(1):18-20
判断新闻价值,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时效性。如何将新闻的时效性提高,变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为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在强化时效性的竞争中,电视新闻直播无疑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百度中输入“两会”,只需用0.001秒的时间,就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1920万篇。的确,每年春天,两会的召开无疑是媒体最为关注的新闻事件,全国乃至世界的主流媒体都把目光齐聚中国,磨刀霍霍,争夺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为全国和世界人民带来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新闻和报道。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取胜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内容上贴近群众反映民意,形式上不断创新,两会题材的报道才会受到百姓欢迎。其中,中央电视台的《小丫跑两会》节目凭借着平实的内容和创新的手段,成为众多两会题材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即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体之间,在技术操作、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等方面存在的联合和合作趋势。媒体融合趋势除了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挑战,也给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造了机会,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迎面袭来的今天,电视新闻行业在媒体融合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石磊 《青年记者》2006,(14):74-74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物,但这并非意味着电视新闻已经是创新的先行者。目前,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更新。电视新闻如何创新?观念创新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首先必须摒弃陈旧观念,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8.
2010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发展总体上趋于平缓。然而,面对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围追堵截,各级电视台在新闻立台、新闻直播、评论强台和对外传播等方面奋力突围,不乏创新的亮点。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如何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力,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仍然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并广泛流行的一种电视新闻节目。既然称之为新闻评论,节目当中蕴涵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当然是最突出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报道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要报道出新闻的外延,这包括新闻为什么发生、新闻事件带来的启示及解决办法。这种集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产生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震动了电视  相似文献   

10.
李建秋  魏波 《新闻界》2005,(6):51-52,61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电视新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主流新闻体裁之一,各地电视台都把新闻评论性节目作为重点节目推出,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设置了新闻评论部.新闻评论性节目对于电视新闻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05年8月至9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各地电视台都隆重推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专题节目.其中,新闻评论节目成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头节目。从写作方面来看,许多优秀的以抗战为题材的新闻评论节目鲜明地体现了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特点,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宏伟 《编辑之友》2016,(12):47-50
在媒介融合时代,专业生产体系和用户生产体系相互交织,不同个体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终端,不同媒体平台表达的层次和场景也有所差别,进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传播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偏好个性化信息聚合式的表达,具有“带入感”和“浸入式”的多元呈现和有效融合的表达,以及能够激活、协调和整合以个人、群体、圈子等为单元的社会传播互动的表达.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创新应当基于这些需求偏好,深入研究沉浸传播和互动传播,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有效整合和运用全媒体资源,提供良好的新闻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画面、字幕、音响、同期声、解说等众多独特的媒介特性,可以给受众鲜明可感的事实视觉冲击力。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策划,必须在新闻节目个性、选题、技巧等策划上具有创意,将受众带入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思考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的灵魂。办好电视的评论性节目,是体现电视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经过几年发展,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一系列问题所困扰,有的甚至陷入收视率困境,要实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必须顺应和把握新一轮媒介变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从新闻评论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让电视节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制胜法宝唯有创新。创新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是服务并满足当下观众日益增长需求的最佳选择。凡有事业进取心的电视人,没有不知创新二字的重要性的,然而"知易行难"。一、当下电视新闻节目革新之不足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各环节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对专题节目的定位分类,还是各种制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将现场直播、历史档案、专家评论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的融合进电视专题节目中去,既使得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时效的极限追求是新闻媒体竞争公开的法宝,截稿时间不断延后一度是新闻媒体应对竞争的必然选择,然而在电视直播技术开始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遍运用后,对新闻时效性追求的极限目标才清晰地出现在新闻人面前。新闻的时效性表达,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得到极限的表达,也使电视新闻实现了从今天的新闻今天看到现在的新闻现在看的深刻转化。电视新闻直播手段的运用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状态,是对电视新闻传统编播制度的一次革命,对不同介质媒体的竞争格局的形成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扬  邓莉 《新闻前哨》2005,(12):55-56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意见表达。“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事实的理性思考,发议论、讲道理,以观点和见解来引导舆论。”有学者把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按不同特征分成了点评式、主评式、述评式、互评式、杂说式五种。尽管风格各异,但多数评论都是就某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评论会被称为“马后炮”。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直播已经成为重大电视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新闻的直播发展也让新闻评论的直播成为可能。在国外一些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进行的情况,甚至在有的直播节目  相似文献   

19.
高飞 《新闻窗》2011,(2):81-82
新闻评论,最早见诸于报刊。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兴起,电视新闻评论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级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在形式上,也日益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目前已经成了一个集网络媒介、电子媒介等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传播形态。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直观和立体化的评论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自笑 《声屏世界》2006,(10):19-20
随着网络、短信等新媒体的介入和境外媒体觊觎程度的加深,传统媒体从“单纯事业”到“事业 产业”体制思路的转型,各种利于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机制激活,业界从前的优越感出现被动退潮现象。笔者认为,国内电视新闻节目正在出现一种“创新周期”的表征,有周期就会有峰值和谷底,如何让周期延长,怎样烫平谷底的痕迹,应该成为今天必须破解的命题。电视新闻创新周期的基本认识根据创新周期理论创始人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