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晓晶 《视听》2022,(3):168-172
持续不断地挖掘整理中国文化内涵的精神符号和时代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前提.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讲述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以及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故事,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共同参与,发挥留学生群体、网红博主及知名学者等意见领袖的传播主体作用,增强传播合力.在发挥传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多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最能够震撼人心、最令人感动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打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感动中国》(2002-2011年度)评选出的数百位典型人物进行多维度框架分析,以总结分析我国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感动中国》以年度人物形象符号渐次建构起多元化的价值共同体,其中却存在两种面相和双重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并直接制约着社会认同效应。在实践层面,价值认同的实现有赖于在价值同构和重叠共识两个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向东是大海》通过二元对立式人物群像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悲壮崇高式的艺术表达和人文性的社会现实指导,既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折射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徐大文 《今传媒》2012,(7):75-76
电视剧《向东是大海》通过二元对立式人物群像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悲壮崇高式的艺术表达和人文性的社会现实指导,既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折射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报道对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报道更有传播效果、使典型更富感染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也是业界报道手法创新的永久命题。本文试图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感动中国》为例,分析其典型人物报道中体现出的传统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取向,借以深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变革的前景及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感动中国》人物所彰显的精神就属于"中国精神",典型人物的报道提高了广大民众对"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文化育人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因素的介入,整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健全人格,唤醒生命的创造力,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尤其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正>五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各民族人民趋于一致的文化认同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屹立不倒,来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自从2002年10月首次启动以来,《感动中国》先后推出了几十位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成了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丹桦  吴迪 《视听界》2013,(1):102-104
放眼全球传播环境,《感动中国》将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符号认同的受众,其中巨大的跨文化差异可想而知。因此,当多元群体带来多元的需求和解读时,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文化折扣”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骆新农 《新闻世界》2014,(9):275-276
构建企业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全体成员树立"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确立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和谐建设才会有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唐宫夜宴》的播出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节目在人物、场景、舞蹈等文化符号的表达中均有创新,使观众有了置身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神奇体验。本文运用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对《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进行研究,认为运用民族化、传统化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和效能,主要取决于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故事人物、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摄影技术、科技含量等因素的欣赏、认同和接受状况.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反馈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思考. 一、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纵观2011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可以说每部影片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它们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并表现出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最初步、最直观的便是影片画面所显现出的动作、景物、道具等.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开展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通知》从11个方面对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丰富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出更好更多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刘艳萍 《今传媒》2022,(8):9-1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从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民族团结的根脉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从最基本、最深层的文化认同入手可以为中华民族构建共同的心理基础、情感纽带和精神血脉。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国外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炼出总体的研究框架,期望能够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蒋云玲 《大观周刊》2012,(6):237-2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8.
吴学明在《努力构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电视剧文化》一文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种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在电视剧中得到弘扬和艺术展示。弘扬和展示的内容和目的应该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形成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20.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它开辟了典型报道的全新叙事模式。即以仪式化的形式贴近受众、以悲情叙事的策略建构话语。这使得《感动中国》迅速成为时下中国树立道德标杆,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传播效果上看,《感动中国》对受众并未形成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处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