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人意料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在传播环境的"重回部落化"、社会心理承受力增强、受众知情权意识增强、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语境下,县级媒体应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微媒体的发展与进步,为公众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媒体在为公众提供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在随时引导公众参与即时信息互动,增强他们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近年来,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为受众提供信息来源,为推动突发事件的进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过程及其作用,并针对提升微媒体公信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石雯祺 《新闻战线》2015,(3):104-105
在社会各界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很强的载体作用。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无疑更能达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往往是一地发生突发事件,千里之外在瞬间就有可能获得。很多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在处理过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极易引起事件相关公众情绪的激化。这不仅需要政府  相似文献   

5.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网络舆论一片哗然。本文以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基础,试图探究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编码以及微博用户对此进行解码的全过程。研究发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在微博时代仍具有适用性。但是,由于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受众解码不再是微博意义传播的终点,主流媒体和普通网民会在微博平台上展开互动和博弈。  相似文献   

6.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了传播与风险扩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媒体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本文试借鉴这一理论框架,从"放大"的视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并以"陈永洲事件"作为案例,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中的放大途径,微观上观察微博文本中的"责难信号"以及信息流等问题,试图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受众又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相似文献   

7.
左晶 《科技与出版》2014,(4):117-120
"标签化传播"是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特征,热点事件的标签往往是对事件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以充满智慧的挖苦和讽刺博得广大网民的意会言传和广泛参与。"标签化传播"既是媒介竞争的产物,也是我国目前网络新闻管理不规范造成的,而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众强烈的公共表达意愿则是"标签化传播"的深层动因。虽然"标签化传播"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满足受众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求,但标签的肆意张贴,不仅容易造成人们认知的简单化、随意化,也影响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认知,扭曲社会价值观,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大量劣质标签中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8.
韩怀军  黄璜 《视听界》2013,(2):74-75
一、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西方媒体的偏见 在中国重大突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中,国外媒体是重要的传播者。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以及英国的BBC、美国的CNN等知名广播电视机构,以其雄厚的传播实力,在全球拥有便捷、完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研究专家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国际新闻尤其是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和后续报道,大约90%来自于西方媒体。”面对我国的重大突发事件,西方媒体总是快速反应,抢夺报道的首发权,并加强后续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国外受众了解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1):48-52
网络社群中聚集着大量的热点新闻线索,面对网络上热议的新闻源,媒体应该如何在坚持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运用新闻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能力,生产和传播有价值新闻?从而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受众价值观,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近来,"95后萌妹发帖征集男友旅游"事件在网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在此次事件传播中,媒体报道该事件表现出一种失范的行为,媒体应该在网络社群中规范自己的话语权:如辨识和整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坚守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新闻传播伦理,发挥网络联合辟谣平台的第三方话语监督权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责任与担当是媒体的公信力之所在,媒体应该始终把责任放到重要地位。然而,在今天网络信息时代,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听风是雨、谣言四起,甚至有的为达到某种利益,刻意炒作,误导受众。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党报,在泥沙俱下、真假参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应主动发声、正确发声,避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相似文献   

12.
党报在"词时代"的失语考察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新闻事件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得到传播。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媒体,所有网民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新闻的受众。尤其在微博出现之后,新闻报道几乎都具有了"现场直播"的形态。第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事件在其中都有被放大的可能。"放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事件的严重性可能被放大,另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可能被放大,由一个事件可以牵连出好多相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以受众人数广泛、媒体影响力大、传播能力强的特点成为有效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引导力,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优势和个性魅力。广播电视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传播效应,通过设置议程,实现预期的目标和功能。广播电视机构和媒体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中担当社会的责任,通过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共同发挥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孙宇科 《出版广角》2015,(15):88-89
随着微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其作为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公信力问题开始凸显.在突发事件中,微媒体对事件的走向可能会产生巨大作用.本文时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微媒体公信力进行探讨,以期助力全媒体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网络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网络传播重大突发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对事件的解决产生双重影响,使政府和媒体的舆论导向能力受到空前挑战。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导向工作,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危机公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一目了然     
社会转型期媒体影响力构建的四个关键词一、解渴:及时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全景,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中扩大影响力。在社会转型期,受众不仅需要及时获知新闻事件的准确消息,而且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18.
在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新的话语空间,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培养新的媒介习惯。在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事件发酵的重要平台和推动者,正是由于微博的广泛参与性、全民开放性、言论自由性,促进其迅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中心。但信息的复杂化、受众的多样化、传播的广泛化,使得一些片面的网络舆论,影响了事件的整体发展,同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新生 《新闻世界》2009,(10):32-32
媒体数量的快速倍增,以及“第四媒体”网络的异军突起.使受众在选择信息方面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信息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受众由先前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决定媒体命运的主动参与者,媒体的信息质量和传播质量与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由于日益加剧的媒体竞争,也由于新闻受众买方市场的形成,促使地方媒体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前,突发性事件是受众注意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那些可能对公共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突发事件最有可能成为受众关注和媒体聚焦的对象。 本人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受众心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