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解为 《文教资料》2013,(31):79-82
公案侠义小说“合流”是文学界普遍赞同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白话小说史占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合流”的时间、原因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综述各家有关观念。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展望此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的人物为“侠”,主旨则为“义”。“义”在现代化设计中是“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诚信”,在传统道德中是“侠义”。读金庸小说.心里藏着“侠”之梦,从自己开始.将它用于利国利民之中,而不是好勇斗狠。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小说界革命”的巨大震撼,使侠义小说自身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一步作品表现了浓郁的反帝爱国思想,有的作品出现了涉洋题材,洋溢着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以武行侠的作品内容,努力结合反腐败,反官僚的现实斗争,将武侠小说的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当然,任何蜕变都必然保存一些旧有的痕迹,合资义小说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侠客”观念源远流长,而作为艺术形象却是在唐人小说中真正成熟起来的。本文描述了这一形象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7.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8.
胡兴国 《学语文》2011,(5):39-40
荆轲刺秦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荆轲的评价,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9.
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义小说是中国大众侠义精神的文化表现物。寄托了底层人民对社会公正、正义的愿望。一代代的侠义小说(主要从唐代开始)所记载的侠义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反过来,侠义小说也是大众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这反映了平民百姓或优或劣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11.
《夷坚志》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有许多侠义小说,这些小说多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演绎故事,塑造了女性侠、文人侠、士子侠、市井侠等类型众多的侠义之士,他们的侠举义行不局限于为市井细民打抱不平,有时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融入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从中可以看到,宋人的侠观念更宽泛了,侠内涵更丰富了,侠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他们通过对儒家道德标准规范的阐释来约束君主言行。谏官古已有之,然而唐以前的各个朝代,谏官往往废置不定,难成系统,直至唐代,谏官体系才发展到成熟、完善的阶段。其成熟的标志,当是以拾遗为代表的低品谏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泛后现代话语,重绘东方武侠影视,分析其在当下语境,受众面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金庸武侠影视剧,满足观众消遣娱乐、消费英雄主义、和介入现实的需要,从而确证其与现代性的关联。然后从其对人性异化的关注,对生存困境的反映,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批判,指认其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考察江湖权力话语的运作,描述“正义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在更深层次地论述其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文人士子们在其小说创造中塑造了丰富的浪子形象,这些浪子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狎妓的浪子,另一类就是游手好闲的浪子。笔者在这里探讨了形成浪子形象的几个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妓女制度的存在、游乐玩耍之风、门第等级观念、人的欲望的需要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并关注了“浪子”这一形象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6.
“神仙思凡”和“不乐飞升”的情节模式是汉魏六朝至唐以来仙道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这一母题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世人生的世俗品格。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束缚下,人们对食色文化的本能追求,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魏晋六朝和唐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仙道小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子*”式称呼在商周时期仅限于与王室有密切关系的人使用,具有政治与文化上的意义。春秋时期社会格局剧变,“子*”随着王室权力下移而下移,其政治意义消失,其文化意义受到士人的青睐,故春秋时期“子*”式的字成为主流。《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注重交待人物的名、字,保留了大量的“子*”式字,“子*”式字遂逐渐成为后世取字的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18.
专类词语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王虎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是一部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的力作,其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学术视野广阔,把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置于整个汉语史研究的框架之中,又与同时代其他类型体裁的作品相联系,以大量例证为基础抉发词义,结论可信;二是考释方法科学,能娴熟运用因声求义、同义连文、同类比较、探寻语源等多种考释方法;三是注重研究价值,为当代大型辞书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9.
起于 198 5、1986年的新型历史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许多批评家先后对其进行了探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梳理各种不同的概念 ,而且进行归纳 ,并简析各自的侧重点 ,最后论述了各种不同概念的提出以及进行批评时所持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