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剧名扬国内外,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也是在众多戏曲种类中是最重要的剧中之一。京剧属于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腔与二黄腔的起源众说不一,他们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声腔,产生于不同地区,各有自己发展的过程,至乾隆年间方开始合流。在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祝寿,皮黄腔开始进入京城,为清末京剧形式奠定了基础。道光年间,二黄、西皮在北京进一步合流,出现"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为京剧成熟做出了突出贡献。京剧是皮黄腔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就是指皮黄戏。本文结合自身的经验,浅显的谈一下笔者对京剧花旦表演艺术形式的研究与心得。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2,(1):52
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很大。自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开始,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来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先后到京的汉戏艺人多搭徽班演唱"。二黄是徽戏的主要声腔之一,而汉戏声腔以西皮和汉戏二黄为主。随着徽戏、汉戏艺人的不断合作演出,使得西皮、二黄声腔进一步融合,逐渐形成京剧丰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皮黄"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因此,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  相似文献   

3.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曲300多个剧种中,最为鲜艳夺目的要数京剧,它被奉为“国剧”,被列为“国粹”.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微剧和湖北汉调的戏班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而逐渐形成的,并于光绪年间臻于成熟.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一直是中国最繁荣、最流行的剧种.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200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颇具特色的语段压缩题: 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书写格)。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  相似文献   

7.
一1993年春,武汉铁路工人文化宫礼堂。上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学生没来,把主持这次会的黄老师急得团团转,千余名听课者出现骚动。和我同来上课、讲学的支玉恒老师突然走到台前,对着麦克风说:“老师们,于永正老师不但课上得好,而且京剧唱得棒,还是唱旦角的呢!他嗓音清亮甜美,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咱们欢迎他唱一段,好不好?”台下掌声四起。———这事哪有说不好的?不息的掌声使我没有一点后退的余地;再说,“救场如救火”。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上台唱了《坐宫》中铁镜公主唱的几句“西皮摇板”。“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  相似文献   

8.
1993年春,武汉铁路工人文化宫礼堂。上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学生没来,把主持这次会的黄老师急得团团转,千余名听课者出现骚动。和我同来上课、讲学的支玉恒老师突然走到台前,对着话筒说:“老师们,于永正老师不但课上得好,而且京剧唱得棒,还是唱旦角的呢!他嗓音清亮甜美,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咱们欢迎他唱一段,好不好?”  相似文献   

9.
校园京剧秀     
赵光虎 《广东教育》2006,(12):11-11
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场或剧场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少儿京剧的专场演出。孩子们俊美的扮相,优雅的唱腔让观众赞叹不已。观众里不少人是全家出动观看。演出完毕,小演员们往往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京剧在昭通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至可宝贵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至1861年)形成于北京,后来流传各地,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剧种也传入了昭通,为昭通人民所喜爱.一、初闻京腔昭通地处滇东北高原,东面与贵州省威宁县相邻,北面与四川省的宜宾地区接壤.在经济、文化上与四川交往甚密,戏曲艺术亦深受四川影响,昭通自身没有较大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报道,教育部决定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京剧唱段都已入选。  相似文献   

12.
课题:丰富多彩的京剧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小旅行家》。其实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课题,是课题《古老的北京》内容之一。北京不仅有美丽的名胜古迹、特有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更有精美绝伦、令人赞叹的京剧艺术。约在二百年前,徽调与汉调在北京吸收昆曲、梆子诸腔之长,形成京剧。  相似文献   

13.
京剧     
又称"皮黄",形成于北京,已有200年历史,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唱、念、  相似文献   

14.
新昌调腔是一个古老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2012年至2016年对该剧种演出市场的调查,分析其演出场次与规模变化、剧目构成、演出性质与类别来认识新昌调腔在"非遗"语境下的发展以及它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校园京剧秀     
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场或剧场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少儿京剧的专场演出。孩子们俊美的扮相,优雅的唱腔让观众赞叹不已。观众里不少人是全家出动观看。演出完毕,小演员们往往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这是宝安区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一个场景。宝安区教育局近年来提出“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理念,把京剧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该局聘请专家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京剧教学辅导。2004年3月,宝城小学、弘雅小学等8所学校被定为“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2005年,在学校的强烈要求下,试点学校增加到16所,目前有500多名学生在学习京剧。宝安区将京剧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让民族经典艺术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学习京剧身段;美术课上,孩子们描绘着精美的脸谱;语文课上,老师们将京剧唱词的文字赏析作为普及和弘扬京剧艺术的一个切入点。宝安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还开辟了“宝安京剧娃”专题网站,介绍京剧常识,展示少儿京剧演出录像,传递全区少儿京剧活动信息。“京剧进校园”已成为全区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两年时间,“京剧进校园”活动就取得佳绩。2004年8月,应英国2004中国文化周组委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7.
赵河岳 《辅导员》2011,(1):40-40
在北京朝阳区,有这样一个小学民乐团,她成立于1994年5月,曾连续七届获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民乐小学组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北京金帆艺术奖。乐团多次举办专场音乐会并赴香港和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2003年,作为中国第一支出访奥地利的小学民乐团,在世界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演出,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京剧与其它剧种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不同剧种的演员实行同班、同台演出或由一人而兼唱两种声腔:二是不同剧种之间互相移植剧目、改编剧本或彼此借腔借艺。正是基于这样的互动,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并最终促进了晚清戏曲新高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广西教育》2005,(7C):80-83
京剧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戏剧”,它是我国的国粹。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调戏班子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基础上,吸收昆剧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逐渐形成的。早期的京剧都是男演员,因此,京剧发展史上有不少的男性的旦角名家。  相似文献   

20.
京剧进课堂     
我校开设京剧课已经3年,效果显著。京剧进课堂的消息刚一传出,马上有了“京剧要不要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的质疑声。2008年,学生的大型京剧表演联唱拉开了黑河小学京剧文化的序幕,《苏三起解》、《都有一棵红亮的心》、《说唱脸谱》参加了教育行政会的演出,京剧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掌声热烈,叫好声响彻礼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