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初中阶段,我们常感叹:初中生难教,初中数学更难教!有教师说:"我做了几十年老师,教了几十年数学,过去是越教越顺手,现在是越教越难教,差生很多!"现在,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大有蔓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数学学困生呢?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怎样转化他们呢?下面我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1.对数学不感兴趣及缺乏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就对数学失去兴趣,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或  相似文献   

2.
<正>总是有很多家长问我:"您是出名的数学家,能教教我怎么去指导小孩子学数学吗?"我简直是啼笑皆非,因为教小孩子数学不是我的专长,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其实家长让孩子学数学,只是期望他们能够在考试中考高分,尤其期望能够在高考时考高分。我听说,去年一年就有20万学生自费到美国留学,他们都很害怕学数学,为什么呢?因为你要上美国  相似文献   

3.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孩子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相似文献   

4.
对"许"与"不许"的思考--谈谈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为和某校的老师们研究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我们"监听"了一个学生的咨询.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我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想做的,老师、家长却不让我们做,而我们不想做的,老师、家长却非要我们做不可呢?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真谛。陶行知在《每天四问》这篇讲话中要求学生每天都要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是对"教人求真、学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看法"少教多学"的积极意史。  相似文献   

7.
正一、体验缺失,作文焉能不空?作文是以文字为工具的表现艺术。心里有东西要表现,才拿语言文字来表现。作文失真,源于心里没有东西要表现。为什么会导致"心里没有东西要表现"呢?如果作文之前,先被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写作就会陷入被动。"被"作文的状态,直接导致体验与反应滞后。如果作文题目又与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相差甚远,作文就会变成一道纠结的难题。为完成习作,学生只好凭借所了解的信息碎片勉强拼凑成文,自  相似文献   

8.
<正>《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我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做如下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他越是挣扎越下陷,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1)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2)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3)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  相似文献   

9.
初到芬兰的头一年,一位芬兰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安东尼这星期会到国会实习呢。"当时我心里一堆疑惑:为什么八年级的学生要独自一人去国会实习?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是去工作实习吗?要实习多久?为什么可以不念书跑去实习呢?  相似文献   

10.
“又要召开家长会了”。听到领导布置任务,我的心里就打起了鼓:这家长会每个学期都要开,怎么开得有价值呢,怎么开才能有意义呢?我应该动脑筋才对。放学后,我细细回忆开学来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班级里组织的一些竞赛,孩子取得的一些成绩,平时与家长交流时遇到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征求一下家长的意思,家长会应该怎么开才好?主意有了,我开始联系家长。先找几个平时在与孩子沟通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家长:你认为平时家庭教育中有什么困惑吗?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吗?小伟的家长实话实说:“老师呀,我们都没有什么文化,孩子学习又不自觉,晚上问他作业…  相似文献   

11.
<正>42年前,我虚龄17岁登上教坛,就注定了此生只为一事而来,就是追求一个梦想,一个实现理想语文教育境界的梦想。一执教之初,我陷入疑惑:为什么很有趣味的语文,却并不让学生喜爱?静心思之:其时的语文课堂就流行一个字—"讲",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循规蹈矩地讲,一篇篇地"讲"课文,如此嚼烂了"喂"给学生,学生成了完全被动接受的容器,哪还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研员朱祥舟先生的支持下,我开始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培养"真人"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千教万教"与"千学万学"。而在"千教万教"之中,教师的"以身教之"尤为重要。也许,只有真性情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才能培养出真性情的学生。在人类的情感中,笑与哭是最常见的两种表达方式。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小孩子往往都会这  相似文献   

13.
李奇志 《中国教师》2011,(11):45-49
顶多扫扫垃圾、剪剪草坪、发发宣传单就可以完事的绿色教育,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简称东实小学)实行起来却"小题大做":学校购买太阳能、风能设备,自己发电,净化雨水,厨余垃圾发酵积肥。这样大动干戈的绿色教育,值吗?培养学生什么习惯,恐怕哪个小学的校长和班主任心里都有谱,但哪个学生习惯养成到哪一步了,谁能心里有数?为什么东实小学的校长游家水和教师们了如指掌?"无论别人比不比分数,教师自己没有理由不教好学生。"这是不是苛责?"我不会一味责备班主任,因为没有哪一位教师不想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为什么又如此开通?这位从普通教师岗位走来的草根校长,答案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教师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主要的困惑。有专家指出,家长教育的无力化是“权威失灵”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权威为什么会“失灵”了呢?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该怎么做?为此,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孩子和专家,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些启示。家长: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要走出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数学单元考试得了95分,老师让家长签字:回到家,我让爷爷给我签字,爷爷就说:"你怎么没考100分呢?"我说:"就是没有抄题,直接做了."妈妈说:"人家姜鹤准得100分."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感到很难过,为什么总在我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每次我考得不好或做错什么事,家长总是说人家孩子是怎么做的,而不管自己的孩子呢?我不希望家长老是找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批评我,不一定人家的孩子做的就十全十美,我也有优点呀!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此来打量今天的教育,我以为,我们在某些方面,缺乏的正是一个"真"字-- 我们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或者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 每当迎接上级各种检查验收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许多自觉不自觉的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17.
章乐 《生活教育》2008,(12):63-63
"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却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什么我(班)的孩子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就是贪玩,从来不自觉?我们的家长、老师经常这样抱怨。在抱怨之余.很多家长和老师又会用自己小时候珍惜学习机会、有学习的兴趣.自觉学习的经历来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人无奈地说:沟通,很难;与孩子沟通,更难;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不妨, 先听听家长们的诉说吧—— "为什么我教育孩子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 "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甚至是仇视?"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怎么管,人家孩子反而很优秀?"  相似文献   

20.
课程意识助我定向 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我一般总要问一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怎样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等.后来渐渐养成习惯,“课前自问”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课程意识.这种课程意识,看似很“虚”,其实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走向不明,必然迷茫;走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常听到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感慨:语文越教越不会教了!为什么会有此反常现象?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缺少一点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