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那些不住校的学生,我们称为走读生。面对那些白天下乡工作,晚上回城休息的乡镇干部,老百姓则称之为“走读官”。 现在把家安在县城的乡镇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忙于两头兼顾,在城乡之间奔波,确实很辛苦。但老百姓对此并不谅解,因为到乡里镇里办事,经常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一位老村干部说,过去他经常利用一早一晚的农闲时间上乡里反映问题讨个主意,如今就是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去找人也往往难以如愿。某乡政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份,桃城区一位听众反映,自己过户宅基地的树木被原户主砍走,由于原户主有关系,乡里村里都偏向他。我们在采访村里的副支书时,对他的解释有点不认同,在提问时不由自主声音有些高,语气有点急躁,这位副支书一听扭头扬长而去,边走边嘟囔:“你们爱问谁问谁。”采访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3.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4.
我们到达宁夏南部山区采访时,距“五一”劳动节只有两天。我当时非常焦急,如果按计划到达甘肃省会兰州,恰恰是放假期间。“五一”节放假7天,我们要完成《省长书记访谈录》栏目,就要等一个星期。必须抢在放假之前,与省有关部门接洽好采访省领导事宜。我决定和司机王建先行,4月29日晚上赶到兰州。不畏艰难完成访谈录西部行最难的就是采访省区领导,每次采访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4月29日早晨6点多钟,我和王建就往  相似文献   

5.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6.
老金名叫金亚林,是个快八十的人了,他的自豪在于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为了无产阶级的正义事业出国打仗.虽然没有成为英雄,而且落下一身毛病,但老金却无怨无悔,他感觉那是在为正义的事业而战,值!如今硝烟早已经散去,老金也老了,也没有留下什么丰厚的财产给三个儿女,但几十年来,有一样东西却让他像珍藏宝贝似的一直珍藏着,那是一枚参战纪念章.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诈至今已整整20年。格桑旦增在回顾他20年记者生涯时,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刻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记者。格桑旦增先后在电台驻日喀则、那曲、拉萨等记者站工作过,这段时间,是他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的时期。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生活出新闻。他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厂矿、学校和部队。当时,记者站条件艰苦,每次外出采访,都是骑自行车或骑马。下到县或乡里,经常是坐大卡车的车厢板,晚上住帐篷、羊圈。在20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藏的山…  相似文献   

8.
范天明 《记者摇篮》2009,(7):100-100
前一段时间我们摄影部来到灯塔市柳河子镇,采访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大山深处的先进事迹。采访之前我们初步了解到,乡村民警曹文良不知疲倦地奔波往返于山村的丘壑沟叉为村民排忧解难,一干就是23年,他的事迹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此市委专门发布决定号召广大市民要向曹文良同志学习。  相似文献   

9.
老金农转工     
"老金,今年又有几个农转工名额,不要气馁.实在不行,就找找纪检书记吧!"众人纷纷鼓励他. 老金是金来大夫.他干工作是狗撵鸭子--呱呱叫,可连农转工的申请表还没见过,几次机会都擦肩而过.老金摩挲着20年前夜间出诊时留在右脸颊那块黑黑的挫伤疤,安慰着自己:唉!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相似文献   

10.
赤道的热风迎面拂来,到处散发着淡淡的果香。我们从新加坡乘车越过柔佛海峡上的长堤进入马来西亚边境。导游小甘是马来西亚华裔,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请他帮我设法采访一家华文报馆。他联系到《中国报》负责人蔡树彬先生。可惜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太紧,只好利用飞赴泰国前的晚上,作了一次半小时的电话采访。  相似文献   

11.
湖南桃江县关山口乡,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名叫文善强。小文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火热的生活激励着他。1982年,他终于拿起笔杆子,走上了写作新闻的道路。几年来,他在山沟里捕捉了两百多条新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土记者”。文善强白天要上山下田忙生产,采访多半是晚上,打着火把去采访是常事。前年,他听到相隔二十多里的毛家村农民集资修建了一个水电站,家家户户点上了电  相似文献   

12.
我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曾经说过,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工作对象和他的服务对象的分离。这一点,只要把记者的工作和医生的工作相比较就一目了然了。医生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合一的。他的工作对象是病人,他要对病人进行诊断,要研究病人的病情,要给病人开药方,或者在病人的身上做手术。他在病人的身上把工作做到家了,他也就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到家了。记者则不同。他的工作是做在采访对象的身上,他要向采访对象提问题,询问情况,研究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但是,这一切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采访对  相似文献   

13.
采访喻国明,最为突出的感受是他的忙碌。身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有许多会议要参加,有很多外地来京的客人要会见,有许多的课题要研究……我们的电话采访,最终在他刚刚飞抵成都之后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在常熟市的基层通讯员中,一提起年已半百的碧溪乡通讯员费增涛同志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夸他是勤奋笔耕的“老黄牛”。老费是个兼职通讯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办好乡里的广播节目,每两天换一期广播稿,每期三千字左右,又要办好街头黑板报,有时还要为乡里写些材料。工作如此繁忙,他是怎样做好乡里的报道工作的呢?他的诀窍是“三勤”:  相似文献   

15.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那天晚上,他突然有一种预感。他告诉张靓颖:“总有一天,我们会Bye—bye。有一天,你就是天皇巨星了。”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有特点的问题?那些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是有特点的问题。所谓有特点,就是符合采访对象的特点。艾泼斯坦说:“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我到珠海去采访,有一天晚上,当地宣传部招待我们吃便饭。恰恰《澳门日报》的副总编辑李鹏翥先生到珠海来看我,我借花献佛,邀他一起去了。李先生是我的老相识,从60年代开始,我们就有点交往。他这个人方方正正,一丝不苟,待人又非常热忱,诚恳。那一  相似文献   

20.
忙忙忙,新闻采编人员平时确实忙。白天采访忙,晚上发稿忙,空闲构思忙,哪有时间归纳总结写文章,那我们宝贵的采写体会和理论思考怎样才能得到疏理总结和表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挤时间。那么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