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产品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版全产业链正在被重构.出版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出版业需要具有超媒体叙事的思维模式,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并且要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新型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根据媒体融合对出版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遭遇瓶颈,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亟待创新升级.广电媒体应抓住媒体融合的"风口",将内容思维升级为产品思维,将观众思维升级为用户思维,变单一经营思维为多元经营思维.  相似文献   

3.
马梅  尚文 《今传媒》2016,(5):8-11
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支撑的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因自身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力与模式,在现代传播体系中占领了重要的地位.电视综艺节目作为视听产业的支柱产品,是使观众与电视台产生黏连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依靠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好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对于电视行业的主体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品牌传播为切入点,在分析媒体融合对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形成影响的同时,探究如何利用媒体融合进行电视综艺节目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以及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发展应规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郭一 《采.写.编》2023,(1):143-144+133
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媒体融合这一时代背景在该产业当中引发的发展与运作方式变革。并通过对电影产业运作的四个核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收入模式、受众的消费选择)的仔细考察,论证了传统电影文化的实践方式在全球媒体融合的影响下仍具有相对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研究论证揭示了全球媒体融合将对各类传统媒体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观点并不具备内在证据,且此类主张的提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媒体传播形态不断创新,电视媒体转型升级之路面临挑战,更存在机遇。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媒体报道证明,主流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以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核心的媒体价值得到大众肯定和信赖,坚持守正创新,顺势而为,电视媒体迎来复兴可以有更多的路径选择。本文笔者就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机遇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电视在发明后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但其作为传统媒体首位的地位正在被作为新兴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威胁。在科技进步的进程中,电视媒体的优势地位正受到动摇,新媒体通过网络和移动端等不同媒体的融合以逆流之势发展起来。本文通过研究在如今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行业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可行建议,为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提供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快速发展。在这一形势下,结合广电行业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突破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成为了广电行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国广电行业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快速推动这一进程向前发展,是当前广电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当前广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广电行业媒体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进步带动各行业蓬勃发展,在传媒领域,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以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移动电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凭借便携、高速、互动等突出优势获得了受众的关注和认可。新媒体改变了受众固有的接受外界信息、感知发展方向的方式,同时也使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遭遇了受众分流的冲击。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元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传媒领域形成新格局。这一背景下,电视媒体该如何完善工作、谋求创新,真正做到顺应时代,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是社会各界共同瞩目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媒体融合背景下,从精准定位自我发展,完成转型升级目标、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拓展媒体资源深度、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优化媒体运营机制、加强媒介融合创新,构建合作互动模式四方面重点探讨地方广电媒体创新发展策略,旨在为地方广电媒体提供借鉴,进一步巩固地方广电媒体的主流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韩云 《传媒》2021,(16):42-44,47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来到下半场.传统媒体在解决了"渠道""平台"焦虑之后,新矛盾、新任务已经清晰.针对"有内容无用户、有平台无黏性"的现状,电视需要在更深层面反思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盈利模式,在多场景打造、跨媒介叙事、互联网思维、"破圈"发展等问题上,必须深入思考加以取舍,从而进一步规划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新媒体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也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安全态势和面临的安全威胁,并针对这些安全威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媒体融合的号召,传统广电行业积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APP等形式的新型媒体业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APP实现产品突围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广电APP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广电APP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存在的困境进行了专业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绮江 《视听界》2015,(2):105-106
媒体融合既有媒体对自身资源的整合,又有同类媒体以及跨媒体之间的合作。就目前媒体融合的状况来说,大致有如下形式:一是报纸与网络的融合。由于采访、出版的耗时,报纸在时效性上比不上互联网,而互联网在新闻的深度、真实性上又不及报纸。报纸和网络的结合,在及时性和深度上有了较好的融合。早在199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就推出人民网、新华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各类新闻事件。二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电视媒体声画并茂,  相似文献   

14.
自从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以后,媒体融合一直被视为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之路.文章对近三年来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对未来广电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即将来可能会出现三种状况:以中央三台和一线省级台为主形成"新型主流广电媒体阵营",专业地面频道频率生存将更困难,弱势省级卫视和市、县级电视台的产业功能将会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及时代的进步,人类逐渐步入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传播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而新兴技术的运用也在最大程度上导致市县级的广电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市县级媒体的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取得,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调整以及创新。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促进市县级广电媒体的创新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电媒体要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就要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数字互动电视业务、IPTV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和网络电视业务是广电媒体已经开展并证明卓有成效的业务创新模式。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视媒体要及时转变观念,克服融合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改变报道和呈现形式,让人们的信息获取更为简单便利,有更好的视听体验,以促进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冯结兰 《传媒》2021,(23):28-3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培养了用户非线性阅听的习惯和需求.广电媒体的线性供给方式与用户的非线性需求发生错位,这是广电媒体面临的主要危机,也是广电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本质,在于契合用户需求,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型.广电媒体只有从内容生产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实现从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内容产品、销售传播、考核机制等全方位向非线性转型,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侯璐 《视听》2022,(2):6-8
在市场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面对新技术浪潮的冲击,我国传媒产业更加迫切地需要实现转型升级,以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为此,我国传媒业应通过合理的资本运营,利用上市融资拓宽产业链、开拓新市场,注资新技术,加快数字化建设,吸收创投资本,助力短视频、移动音频、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收购兼并力度,实现多元化经营,从而逐...  相似文献   

20.
王晓 《传媒》2021,(15):41-43
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和智慧广电建设经过最近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找到了四维发展路径,即以"文化+科技"为主流方向的新广电朝阳产业,以"智慧广电+政务服务+商务+民生系列"为架构的发展格局,以建设社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目标的新发展抓手,以打造新时期大视听全产业链为支撑的新广电生态.进入十四五时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媒体发展客观规律、弘扬法治精神,成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的重要指引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