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2.
人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还真是。上次朋友介绍我去拜访一家公司,他很自信地跟我说:“去找他们吧,他们老大尹总极度崇拜我。他跟我说,我如果没有结婚,一定出门被大龄剩女们五马分尸。”我去了,然后亲耳听见坐在我对面的那位下属如此介绍他们的领导:“尹总要是没结婚,一定被大龄剩女五马分尸。”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跟父辈上山打猎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行话:“猎人要跑得、苦得、饿得!”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感受到,新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新闻工作者被外人视为“无冕之王”,但其中甘苦只有业内人士知晓,他们跑的是另一种路,吃的是另一种苦,挨的是另一种饿。所以,跑得、苦得、饿得的精神,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先说跑得。“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许多老记者的经验之谈。在我国的新闻史中,最“跑得”的莫过于著名记者范长江。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4.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5.
龚波 《记者摇篮》2009,(2):42-42
工作中.常常有同事跟我探讨诸如“到哪儿去发现内参题材”、“有了线索如何写成内参”等问题。我觉得,困扰他们的往往不是真的缺少可写的东西,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好的内参角度。  相似文献   

6.
但凡有朋友来上海旅游或者公干,我都会跟他们解说上海路名的奥妙:东西向的路以城市命名,例如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南京路……南北向的路则以省命名,例如西藏路、云南路、广西路、浙江路……很多朋友听了都说这个路名规律真是利民,起码坐出租车不会被无良司机绕路。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生命的路》一文中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回顾我从事新闻和写作的实践,也正是从没“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路”来的。从一九七九年元月起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底止,我先后写新闻稿,已过千件关。这些稿件百分之九十被各新闻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9.
我经常写一些英雄人物,但许多英雄事迹到了我的笔下,他们的高大形象就打了折扣,连自己看了也不满意。为此,我经常苦闷,找不到原因。读了新华社的同志介绍采写焦裕禄同志的体会,给予我很大的启示。一、任何一个无产阶级英雄,都是在毛主席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凡是无产阶级英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任何高水平的作者,不从这一点找答案,是无法理解英雄,也无法写出英雄的。新华社的同志在写焦裕禄同志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文章,学了之后,“感到跟焦裕禄的心贴近了,跟焦裕禄的感情也贴近了,处理材料也顺手了”。而我过去呢,就材料写材料,结果把人物写成了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电影《村官普发兴》正在全国各地热映,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笔者坐在影院的一角,看着银幕上的普发兴跳上装载车,不顾阻拦推倒了女儿的炼锌炉;听着那句多次出现的台词“我做不到的,大家可以不做;我家里人做不到的,大家也可以顶着不做”,我思潮起伏,跟普发兴有关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相似文献   

11.
年纪小的时候,最怕结束、分别此类字眼。家里来了喜欢的客人,要告辞而支的时候,父母总是一再挽留,我就当真期望他们不要走,留下来继续兴高采烈地说着我听不大懂的事情。可客人终是要走的,“还要上班”、“再晚就没车了”、“约了人”……于是我就跟再父母的身后,看他们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13.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4.
十三、“说”这个词后面用什么样标点,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和引用话语,应有所不同。例如:1.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2.“妈呀,全是东洋货!”林小姐丧着脸说,“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3.“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4.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我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出了一点儿事故,他们单位领导通知我,让我来看看他。我们单的工会领导也特别关照我,专门给我了火车票。我是第一次到杭州。”5.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他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  相似文献   

15.
我把钱交给您代为投资,再付钱请您帮我打点这些投资,赚了钱大家都有份,赔了钱我自认倒楣,你则挥挥衣袖,连抱歉都不必说。 这里的“您”,指的是“创业投资家”,他们是高科技界纯美式的产物、硅谷斯坦福大学附近的Sand Hill路是他们的聚集圣地。  相似文献   

16.
一些天真的少女,追起“星”来,痴迷得不行。这且不说,未料到的是,现在某些编辑追“星”,几乎也达到“痴”的地步。当然,他们追的不是歌星,而是“文章明星”,但“痴”迷程度彼此不分上下。登门取文、高稿酬伺候,仍嫌不够殷勤到位;讨不到名家就大动脑筋,四处打听谁跟谁关系比较“铁”,以打通关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7.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8.
走出沙漠     
尽管距离参加中英联合探险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两年了,可至今仍有不少素昧平生的读者朋友来信来电话向我表示问候,他们想知道那个被很多媒介称之为“世界第一位穿越‘死亡之海’大沙漠的女记者”到底是什么模样,毕业于哪个学校,干“老记”有几年了。当确认一身素净,埋头编稿的我就是他们所崇拜的“勇士”之后,他们总会惊讶地说:“你原来是这样的!跟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需要听、看、问、想、写一齐进行,耳、眼、口、脑、手一齐并用。实践中我体会到:“你说我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访方法,留心观察有文章。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连几天都“跑”不到新闻,而在另一些场合,往往无意中能“捡”到新闻。这就需要采写者时时当有心人,对周围事物随时留心观察。 1985年8月底的一天,我从南通港务局狼山港作业区采访返回途中,行至长江大堤与姚港路连接处,发现一种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20.
吴丹 《新闻天地》2006,(5):31-32,53
星空传媒(中国)首席运营官张蔚,曾经担任央视《对话》、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和《决策》节目的主持人。这个“内地唯一拥有哈佛 MBA 学位的女主持人”,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往来于多种身份之间,源自她性格中的那份激情争赴美求学时历练出的坚韧品质,张蔚的部下们明显感到,她的到来让整个团队充满欢声笑语。张蔚说:“工作之外,我就跟同事们像朋友一样地玩儿。如果他们觉得跟我一起工作,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创意和激情,那就是给我最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