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河安澜和人民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提高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月11~15日,黄河防总就山东黄河滩区运用预案、东平湖防洪预案、下游防横河斜河滚河等预案、河南黄河滩区运用预案、沁河防洪预案、黄河下游洪水调度预案等进行逐一检查,进一步理顺黄河防汛预案各个方案流程的衔接,加深对预案的认识程度,使预案更具实战性。  相似文献   

2.
继国务院已批复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后,日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文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确保黄河下游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m^3/s堤防不决口,逐步恢复主槽行洪能力,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  相似文献   

3.
东平湖水库是黄河下游的重要分滞洪区,它是解决黄河、汶河洪水对山东黄河下游威胁的关键工程,承担着“确保省会济南,确保津浦铁路,确保胜利油田,确保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洪任务。在黄河下游防洪运用调度中,它是运用机遇最大,运用频率最高的分滞洪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在防御黄河下游标准以内洪水运用中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东平湖自身的防洪体系还不尽完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沁河洪水较少,引沁涵闸工程的弱点未全部暴露,一但洪水来临,涵闸在防洪方面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前置条件审批工作。沁河是黄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南麓的二朗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在河南省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千米。沁河干流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至入黄口段称为沁河下游,河长90千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沁河下游部分堤段仍未达到规划确定的设防标准,堤身堤基存在安全隐患,险工险段较多、部分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不能满足流域防洪要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闻名于世,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改道对于当地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商丘就属此例。以商丘为主体,以时间为线索,可以把历史上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分为三个阶段:黄河波及商丘、黄河河道在商丘的形成以及黄河河道离开商丘。黄河在商丘的改道给商丘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长达数百里的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集水面积很小,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河势游荡多变、堤防单薄、险点隐患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历次大洪水,背河出现管涌、渗水、滑坡、陷坑、漏洞等险情,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极大。黄河大堤是防御洪水的关键屏障,采取黄河大堤加固的办法是确保防洪安全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有效避免洪水对下游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长达数百里的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集水面积很小,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河势游荡多变、堤防单薄、险点隐患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历次大洪水,背河出现管涌、渗水、滑坡、陷坑、漏洞等险情,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极大。黄河大堤是防御洪水的关键屏障,采取黄河大堤加固的办法是确保防洪安全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曾孕育和养育了悠久灿烂、绵延博大的中华文化。但同时,黄河又是一条“害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千百年来无数次的泛滥、决溢和改道,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莫大的危害和苦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精通现代科学又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学者们,终于揭开了河患症结在于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的千古之谜,由此开辟了科学研究和根治河患的新时代。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黄河以及黄土高原治理的科学论著不断问世,取得了一系列超迈前贤的学术成果,为当前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2003年黄河流域天气异常,“七下八上”未见汛情,而到了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中上游地区多次发生强降雨过程,黄河上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03.8”秋汛洪水。对这次洪水,初建成的小浪底水库发挥了蓄水拦沙调控作用,把黄河下游流量控制在3000m^3/s以下。在小流量、历时80多天的洪水下泄工程中,濮阳市在河道工程、防汛措施方面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努力去解决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成了近期防洪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12.
防洪工程的稳定决定着黄沁河的安危,而绝大部分险工和控导都是依靠根石来抵御洪水的,可以这样说,根石断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险的根本原因,准确掌握根石坡度情况,无疑为防洪抢险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黄河上一直沿用人工探锥的方法来进行根石探摸。原理很简单,就是人工利用锥杆(由Ф16圆钢制成,长约5m)垂直于裹护段向外每2m一个点向下锥探。通过人体感觉,如遇到石头,即往下锥不动,记录其深度,将同一断面所有探测深度绘到图上,得出一个坡度,按1:1.0、1:1.3、1:1.5计算缺石量。根据近几年的野外工作体会,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恒振 《历史学习》2005,(12):22-22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  相似文献   

14.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下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区,有无定河、沁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注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成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5,(1):17-17
1月10日,2004年黄河十大新闻评选揭晓。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首次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并排出小浪底水库;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排细目标等十条新闻高票入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9.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2-13
亮点一 汛期调水调沙成功 汛期调水调沙,是将洪水调度与水沙调节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小洪水特性来塑造、协调水沙关系的调水调沙,不同于以往单纯利用水库蓄水开展的汛前调水调沙。黄河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汛期调水调沙的成功实施,既确保了防洪安全,又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积累了利用调水调沙实现水库、河道减淤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人民治黄以来,三次加高培厚了黄河下游大堤。“三江”洪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防汛安全问题,加大了防洪投资力度,工程的配套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但目前仍有部分堤防高度及断面防渗达不到要求,几百处险工、险点急待处理,还有不少河道整治工程需要布设,再加上堤身土质差、内部隐患多等历史原因,要达到“固若金汤”还有很大距离,这说明防洪工作硬件设施还有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