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不应该的、可以避免的重复;这里所说的“竞争”,是指健康的、公平合理的竞争。所谓“高层次”,只是相对而言。竞争,一般说来,是发生在较高层次,发生在第一线,新的时间新的空间里的事;重复,一般说来,是发生在低层次里的事。废话套话重复;人云亦云重复;芸芸众生重复;没有创见、你抄我的我抄你的重复。党的历史,只有一个,何至于一年之内出版上百种?成语词典,是关于成语的经典性解释,是立规矩的,而规矩只有一个,何至于一出便是几十种?不是说不能出版探索性、商榷性的东西,也不是说一点重复都不允许。恰恰相反,精粹的、经典性的“这一个”往往是从各种版本、各种争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重复出版现象很普遍、很严重。所谓普遍,什么书都重复出版。“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了几百种;外国文学名著,你译、我译、他译,未见译出新意,版本已有一大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水浒、红楼梦……,翻过来,掉过去,出了多少版本?各种形式多样、内容雷同的职称书、热点书,比比皆是。所谓严重,以前出版社出书的原则是,你出什么,我就不出什么,以示其风格与品位,现在有相当一些出版社,看人家出了什么,就忙不迭地跟着出什么,时间长了,对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脚已经踏进“门”里。将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迅速与WTO“接轨”,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主动,化弊为利。从WTO谈到给《中国军校》“校园话题”写稿,首先也要解决一个写稿与用稿“接轨”的问题。打个比方,你写的话题需要卖,我需要买,这就构成了买方与卖方市场。如果你的话题适合我的口味,我当然要买,而且急着想买;如果根本就不合我的口味,那我肯定不买,你写的话题也只是废纸一张。作者与编者之间解决好了“接轨”的问题,你的话题就有了“销路”,这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闲…  相似文献   

4.
1二、三年以前,在读了我和友人谈论“丛书热”和“畅销书现象”的两篇文章之后,你写信给我,要我进一步具体地勾划出中国出版未来的逻辑走向。我感到很勉强。这不是一道数学题或哲学命题。出版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却是一种大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出版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无疑还是一种经济现象,而经济又是一切社会生活之谜的谜底。我只能寻找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不是历史统一于逻辑,而是逻辑统一于历史。于是,我回信给你:让我们再等若干年罢。我理解你的考虑。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的图书市场发育得还不成熟,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电视台徐记者想就"重复出版"问题采访我,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何为"重复出版"?一般来讲,重复出版是指选题重复雷同,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装帧无新意的一种出版现象.比如一种书名完全相同的大专院校教材在全国竟有上百种版本.  相似文献   

6.
世纪末的“误读”世纪末的时候,最大的阅读热点是什么?也许就是世纪末本身了。因此,它也就成了世纪末最大的一个出版热点。在稍微大一些的书店里,你只要在电脑查询中键入“世纪末”一词,电脑便会告诉你,这里有三四十种书名中有“世纪末”一词的书供你在世纪末的时候阅读。不光“世纪末”,要是查询“本世纪”、“二十世纪”、“展望”、“回顾”一类的词,一样会吓你一跳。年初的时候,上海远东出版社出了一套两本的《1999的告白》,这也是为世纪  相似文献   

7.
在出版社内部,提出和实行编、印、发“一条龙”,是出版体制改革初始阶段的一种尝试,本意是为了促进出版繁荣,动机应予以肯定。然而不可否认,这条“龙”出生那一天就有先天的欠缺。因为它是出版社实行承包的直接产物,你要我承包利润指标,我就要编印发权利,“一条龙”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承包首先着眼的是图书的经济效益,这就与社会要求把图书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存在着尖  相似文献   

8.
一、出版社加强图书宜传的重要性图书宣传是出版工作的延续。过去,一谈出版工作,就是编、印、发“一条龙”。其实不然,“出版社出了书,只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还有“评”、“读”两个环节。这是检验出版发行工作质量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出版发行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出版发行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一些出版社只管编书,不管宣传、发行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制度上的“大锅饭”,责、权、利不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二是购销形式上,书店征订包销,出版社对书的销路如何不怎么关心,反正  相似文献   

9.
“准入”是一个门槛 ,是最低标准 ,我们的社会到处存在“准入”。各个行业的“准入”保证了其运行的规范和质量 ,比如说你想开公司 ,那你得具备注册资金和工商执照才能“准入”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医生 ,那你必须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才能“准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也是如此 ,尤其是医学教材。因为医学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医学生 ,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教材中任何的错误和纰漏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继而在将来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产生非常不良的后果。因此 ,我认为医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须要有一个“准入”标准。首先 ,编写和出版医学教材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李才琼 《大观周刊》2011,(52):174-174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所以.我们推行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1.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两年来,出版物的花色品种逐渐丰富起来了,形势实在喜人。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翻译出版外国侦探小说成风,而且多是你出我也出,目的不明,计划不周,造成重复浪费。最近听到,全国十几家出版社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的选题计划中,光是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就有十部之多。其中有《睡眠中的谋杀案》、《目的地不明》、《斯泰尔斯的神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出版工作以“抓质量”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出版管理工作一种强有力的“简化”。这种“简化”,能够帮助某些部门,某些环节,从繁琐的不得要领的千头万绪中解放出来,从繁琐的神乎其神的熙熙攘攘中解放出来,朴素地面对出版工作的“根本”,面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文章说,出版工作突出抓质量,是击中了“要点”,击中了一个很明确、很坚硬、很不容易攻破,攻破之后又很有爆炸力的一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特定产业内部,可能会有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并存的情况.但就中外出版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出版市场主要分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两种市场形态.本文分别考察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出版市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精品要求近年来,参加了一些图书评奖工作,对出精品书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供出版界的朋友们参考。首先我想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工作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好书出得越来越多。出版的思路开阔了,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出版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是一种大好形势,但对于各个出版社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整体水平提高了,对精品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出精品书也就要更多地下一番功夫。从参加有关图书评奖以来,我有一些想法,是自己的感受,也是评委们的共同看法。从评奖的…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建国后,我国辞书的编辑出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的20年间,我国每年约出版各类辞书400一500种。“大国家,小字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目前辞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1.选题重复,浪费人力和物力。同一类型性质的辞书,适当地有几个不同的品种,是合理的,可以供广大读者选择,也可以形成竞争,促进辞书质量的提高。但当前却远远超出了合理的重复程度,往往一个热门的选题,一年竟同时出版几种或十余种,而读者需要的那些小语种的语文词典或难度大、读者面较小的专业辞书,却有…  相似文献   

17.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路上,不仅有阳光鲜花,而且有布满荆棘的坎坷。我是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度过了15个春秋的部队新闻工作者,1984年转业到地方后,继续从事文字工作。1988年底,我撰写的《新闻写作艺术》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后,许多同志惊奇地问我:“在当前写书难、出版难、征订难的情况下,你是怎样写出这本书的?”希望我能披露点“经验”。凭心而论,对新闻写作艺术的研究,我  相似文献   

19.
安全发言术     
我在“盲肠与嘴巴”一文中,提到有一种“安全发言术”,有些朋友向我讨教,我对此术是外行,已将揣摩所得,写在下面。一、引经据典法:你若以为目的是“借以吓人”,就未免太肤浅了,妙处在于,万一有人未被吓倒,敢于和你辩难,自有马克思替你应战,你就可“金蝉脱壳”。二、灵活圆通法:无论什么话不要说得明确、肯定。多用“基本”、“大概”字眼。甚至说出“某人基  相似文献   

20.
随笔     
你才是宝贝 网络泡沫刚破碎那会儿,大家最怕有人揭自己曾经在网站混过的老底。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在路上遇见一个熟人向他打招呼:“你好,CEO!”我朋友就急了,狠狠地回了一句:“你才是CEO!”之后仍不能解气,又添新词儿:“你全家都是CEO!”吓得那熟人落荒而逃。 也就在去年,南方一家体育报纸搞出了一种叫足球宝贝的东西,很受大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