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雪林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集《绿天》是其早期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集中,苏雪林别具一格,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和文学家的语言,描述了一位青年女子婚后的点点滴滴和心理变换过程。通过对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分析与说理,探讨了她早期散文创作中的色彩美.领略其散文绘画美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被文学史回避的作家的研究——苏雪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以后30多年,对苏雪林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这里主要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雪林的研究,认为对其散文集《绿天》、长篇小说《棘心》以及文学批评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苏雪林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相似文献   

3.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苏雪林是继冰心之后,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坛耆宿,从二十年代的成名作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问世,到后来的屈赋研究、学术考据,她的生平横跨两个世纪,创作生涯八十年,著作等身,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本文通过对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分析与评价,探讨其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领略其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5):85-91
苏雪林的书信散见于《苏雪林作品集》《苏雪林年谱长编》等资料中,坊间尚无专集出版。她的一些书简长期湮没,既未收入已出的作品集中,亦为《苏雪林年谱长编》所遗漏。从现代书刊上觅得苏雪林致《时报》编辑、段公爽、王平陵等人的集外书简八封,并就其文献价值与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8.
未若柳絮因风起——浅谈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和苏雪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令孺与苏雪林同为皖籍现代女作家,早年的她们有着相同的人生方式和文艺倾向。散文集《信》和《绿天》呈现出了方令孺和苏雪林早期在文学创作上的趋同性,但由于性格以及所置身的文艺体制不同,最终她们的文学创作由趋同走向疏离,也为现代知识女性的成长提供不同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于苏雪林的小说《棘心》中所涉及有关母爱、女性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主题的探究层出不穷。本文将对《棘心》中所蕴含的另一主题———寻夫,进行挖掘和阐释,并深入分析其存在于母爱这一显性主题下的根源,以期为苏雪林及其作品《棘心》的研究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10.
《溪水》是一篇清丽灵动的写景美文。节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鸽儿的通信》。《绿天》是作者"结婚的纪念",《鸽儿的通信》是作者新婚小别的一组通信,共14篇,《溪水》是其中的第二篇。《溪水》是回忆"我们"新婚半月后一次"由家里走到田垄上,迤逦走入松川"的野游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苏雪林除了通过《棘心》等作品展开对内的自我追问,还把批判的视角指向外部世界。她一方面在《语丝》上发表《在海船上》、《归途》等辛辣的杂文,对国人由内而外的种种劣根性进行了独到的刻画和尖锐的批判,另一方面则通过《生活周刊》上大量的时评写作来针砭社会时弊,呼吁社会改良。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末,现代戏剧收藏家、目录学家舒蔚青编纂了《现代戏剧图书目录》、《抗战初期内地出版戏剧目》(1937-1939)等戏剧史料文献目录。结合苏雪林、阿英、胡绍轩、赵清阁等的回忆文章,本文对舒蔚青的现代戏剧史料搜集、整理、编纂工作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时期,苏雪林最早是以诗词显露了她的文学才华。“她那些发表在北京晨报、天津益世报·妇女副刊上的诗文渊雅清逸,名满一时”,因此被誉为北京女高师学生中擅长于文学的“四大金刚”之一。但真正有影响的作品还是她早期的小说和散文。计有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历史小说《蝉蜕集》,神话小说《天马集》,散文集《绿天》、《屠龙集》等十几本。其中,《棘心》和《绿天》是她的成名作。这两本书里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生活,和作者有着不可分的一致联系,所以对于苏绿漪这一作家的考察,我们必然要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这两部创作上。  相似文献   

14.
我校文学院方维保教授新著《苏雪林:荆棘花冠》最近出版问世,这是一部苏雪林的传记著作。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的叙事视角和情感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以散文化的抒情手法来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不算是第一部,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就有王统照的《一叶》、苏雪林的《棘心》等作品作过这样的尝试;30年代初,也出现过废名的《桥》那样抒情味极浓的长篇,但可以说,真正具有情感份量、意蕴深沉的,《呼兰河传》还是最成功的一部。  相似文献   

16.
苏雪林;女小说家、学者。原名苏梅,笔名绿漪,老梅。《溪水》是她的一篇托物言志清新活泼的抒情散文。溪水,太普通了,一般人可能视而不见。但作者却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细心观察和细微笔触,将溪水拟写描摹得清新雅致。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赋予溪水鲜亮律动的生命。《溪水》是诗,是一首至真至纯的生命赞歌。一形象鲜活灵动阅读《溪水》给人的感觉是:溪水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安徽女作家苏雪林、戴厚英、王英琦擅长自传式思维,作品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特征.苏雪林的<绿天>和<棘心>是婚姻美梦的编织和痛苦情感的表达,戴厚英的<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超前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自我表述,王英琦用<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记录痛苦的自我超越和求真悟道的全过程.她们的代表作品具有内倾性、直觉性和穿透性的特征,是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