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农村出现的“丰收成灾”这一现实的作品。三部作品都对导致“丰收成灾”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各自的追寻。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剖析,对它们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达了对三位作家的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但是历史绵延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屡见不鲜的却是:丰收成灾,谷贱伤农。这种畸形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农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视,于是先后出现了一组反映“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主题思想基本相同,但开掘得有深有浅;人物形象也多相近,却又性格各异;艺术手法不乏类似之处,可又表现了作家的各自艺术风格和独创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论述这些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天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春蚕》和叶紫的《丰收》是现代文学史两篇著名短篇小说,并因写“丰收成灾”这一畸形现象,深刻揭示旧中国农民日益贫困,乃至破产的社会根源而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比较,旨在更为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学习和把握两位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狂人日记》发表后即以“表现的______和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 2.《少年飘泊者》中的主人公是_____。 3.叶紫的小说《_____》描写了三十年代“丰收成灾”的社会现实。 4.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作者是_______,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 5.夏衍《包身工》一文的体裁是________。 6.小说《家》中“幼稚”和“大胆”的叛逆者是________。 7.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战国时代_______国内部坚持抗秦路线的屈原与坚持卖国路线的_______、______之间的戏剧冲突为主线,深刻表现了_______的主题。 8.秦波是小说《_________》中的人物。 9.王应洪、金圣姬是_________创作的小说《__________》中的人物。 10.老舍《茶馆》所要埋葬的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是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6.
从底层视角切入长篇巨制小说《你在高原》,探讨底层民众在革命时代、后革命时代的历史遭际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苦难与无告,以及作家在这种底层叙述中所凸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政治、经济、战争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造成30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作家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深入体察生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分析、评价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并提出共同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8-12,15
1 填空题1)张天翼在 30年代的代表作是《》。2 )《在祠堂里》是的优秀小说之一。3)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他的小说代表作是《》。4 )野猫子、小黑牛、魏大爷是在《》中描写的主要人物。5 )在 30年代“丰收成灾”题材的作品中 ,主要有吴组缃的《》、的《丰收》等。6 )吴组缃表现农村“人心大变”最重要的三篇小说是《》、《》和《樊家铺》。7)鲁迅最后出版的三本杂文集是《》、《》和《且介亭杂文末编》。8)鲁迅的小说集《》由八篇历史小说组成 ,其中 ,《补天》的原名为《》。9)小说《虹》的作者是 ,作品的主人公是。寿生和老通宝分别…  相似文献   

10.
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对当年日渐严峻的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处境充满了“忧虑”和“悲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过程中,茹志鹃偏爱对革命的“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实的)进行回避,剪裁和净化处理,其目的是通过对本中虚构出一系列理想化的日常人伦情感话语空间,以此作为“精神避风港”,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焦虑。茹志鹃的这种补偿性的隐秘创作心理机制在当年的革命学话语秩序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革命文学叙事的既定模式中,路翎创作对心理展现和精神探索的极度执迷,使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示出颇具"异端"色彩的"悖时"性特征。但从路翎心理展现的实际来看,他与革命文学主潮无论是原则性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具体的创作风格和最终旨趣上,始终保持着热烈的响应和密切的参与。"悖时性"和"趋时性"的矛盾、分裂感,在路翎的心理展现中其实以更为复杂的形态将所谓时代特质表现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作为“红色”激情年代的史诗力作,《红日》的革命战争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特征:酒神精神的强力快感、集体表演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隐退,而“理想快感”彰显。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情欲描写是小说的重要叙事元素之一,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情欲描写呈现出重"情"轻"欲"的倾向。在"红色经典"小说中,情欲描写一向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雷区,但这并不是说"红色经典"中就没有情欲描写,只是这种书写采取了某种特殊的方式和策略,即正面人物远离情欲,小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情欲泛滥。总地说来,"红色经典"的情欲书写处于欲说还休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极度张扬,艺术审美性则遭到了空前的集体性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艺术性的缺失更使人觉得"革命文学"实乃"革了文学的命"。  相似文献   

17.
生不逢时的《三家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读《三家巷》的基础上,从不合时宜的成长小说、爱情与政治的纠缠、五四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等三个角度,揭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19.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中,平民小说形成一条主线,其中一批叙述平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者、英雄的"革命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传统。"红色"叙事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下多元化的小说创作中,"热情"、"歌颂"等叙事基调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