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0年10月3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排华暴乱.丹佛暴力排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积极与美方交涉.他亲自拜会并三度照会美国国务卿,要求美方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安全,并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在整个交涉过程中,陈兰彬尽心尽力,占据道义和法理优势.但美方却不顾条约义务和基本的道义准则,蛮横地拒绝了他提出的合理要求.交涉过程表明,决定交涉结果的因素不是谁占了理,而是谁的实力强.陈兰彬个人虽勉力以赴,也无法扭转晚清时期的中国面对美国所处的外交弱势.丹佛排华事件交涉的屈辱结果,充分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崔国因是清廷派驻美国的第四任公使。在国势孱弱、美国朝野排华极盛的困难情况下,他几度交涉美国排华法案,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侨民的歧视,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力阻具有强烈排华倾向的参议员布莱尔担任驻华公使;主张在美的中国侨民落地生根,加入美国国籍。  相似文献   

3.
郑藻如是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第二任公使。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在美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关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交涉、关于洛士丙冷案的交涉、提议自禁华工赴关等。郑藻如华工交涉的事迹对华侨史及中美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晚清保守派在外交上的保守主张主要表现为:拘泥于传统外交礼仪;对外交涉坚持强硬态度;反对派遣公使外国;在“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等,这些做法与主张严重阻碍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对晚清政府的内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为避免或减少由此引发的中外纠纷和交涉,清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来华游历者加以约束和限制。同时,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这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时代的拘囿,清政府仍难以冲破条约的藩篱,从而影响了游历政策的执行和对外交涉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1879年10月,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后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导致崇厚伊犁交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崇厚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国内、国际等客观原因。清政府将交涉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崇厚承担,有失公允,事实上,真正对交涉失败负主要责任的是清政府本身。  相似文献   

7.
华侨实业家张振勋较早取得清政府官衔,积极响应其在海外的招商引资和募捐赈灾活动。他通过盛宣怀向李鸿章反映南洋荷属殖民地华侨所受"苛虐",请求速设领事保护侨胞权益,李因此命盛与荷兰政府作了一定交涉。与清政府的交往对张振勋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成为晚清华侨中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官衔者。  相似文献   

8.
中俄伊犁交涉是19世纪晚期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清政府为索回被俄国武装占领的伊犁,经过十年交涉,终于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在此期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他本着维护清王朝疆土完整的原则,对交涉给予有力的支持。探讨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的变化,无疑将促进我们从历史角度加深对中俄关系的正确理解。主要阐述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探寻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进而揭示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868年清政府派遣已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又译蒲麟痕,任期是1861—1867年)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办理交涉。这是一件特殊的外交事例。蒲安臣以美国使臣权充中国使臣,以美国人而代表清政府又同美国政府签订条约,这种事  相似文献   

10.
1848—1882年华人移民美国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移民之邦,华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48—1882年大量华人赴美的原因很多,但有三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即国内经济的破坏、美国方面的劳工需求和清政府移民政策的变化。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通过结束了这段自由移民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在为伊犁问题与俄国交涉的清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偏弱等因素,欲保全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故推出了延宕外交,以期等待时机予以解决。但由于此后清政府周边问题不断,无暇顾及琉球问题,日本最终吞并琉球,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野心,同时让晚清政府对日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宗主权开始丧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华工问题是晚清中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秘鲁早期积极从中国引进华工,但到了20世纪初,秘鲁采取一系列措施排斥华工、华侨。1909年,伍廷芳奉命赴秘交涉秘鲁排华事宜,经过多次会谈,伍廷芳以自禁华工的代价,换取了对方废除排华苛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工、华侨的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清对留英归国学生的奖励和任用,是清政府留学录用政策的一个缩影。晚清归国的官费留英生,甲午战前以同文馆留英生和船政留英生为主,清政府对他们的奖励办法是直接授奖,并给予官职或军职,基本上都得到了任用,体现了清政府在与外洋交涉以及在兴办海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掌握西方专门知识人才的重视与依赖。20世纪初,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清政府改变直接任用的办法,以考试的方法授予留学生出身或官职;对早年留学归国且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留学生则直接赐予功名,以视优奖,从而表明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留学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清政府的提倡;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留学成为社会培养精英阶层的途径之一,逐渐为社会接纳。  相似文献   

15.
1858年,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接着,便依据条约的规定先后向中国派出换约和常驻使节。这些使节来到中国,即向清政府提出觐见清帝呈递国书的要求。围绕觐见清帝问题,外国使节与清政府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涉,多次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和中外的激烈争论。回顾这一交涉,探讨清政府力拒和“准  相似文献   

16.
琉球交涉是中日之间在19世纪后期发生的一次严重外交冲突。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在琉球交涉中反应较为软弱,这是中国在当时地缘政治形势下的无奈选择。晚清地缘政治的形势使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换非常艰辛,步履维艰;加之海防重点的选择及对琉球战略地位的误判;海陆疆危机的同时爆发;导致清政府在琉球交涉中底气不足,态度暧昧。琉球交涉在地缘政治视野之下对中国的国防战略,海权观念有较大的借鉴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国籍法之由来及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华侨国籍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外交涉最终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的出台。晚清国籍法的颁布 ,是清政府侨务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 ,对我国法制史及外交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法律效果极其有限 ,并导致了华侨双重国籍这一历史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华人开始大批移美。至1880年,在美华人人数已达105465人。华人来美,加州白人社会对此具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反映:第一,欢迎,主要来自资产者;第二,反对,主要来自下层劳工。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后者对华人的敌视渐强,于50年代末期发展成为地方性的排华运动。美国内战后,尤其是进入70年代,排华运动始由地方向全国过渡。1882年,美国国会颁布《排华法案》,排华运动发展到顶峰。本文拟就美国排华运动发生与发展的原因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排华运动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迄今为止,还尚未有学者对此课题作个案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针对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排华法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排华法案出台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工人阶级日趋高涨的排华情绪被资产阶级政党利用的结果,并进而论述了排华针对性是包括华工在内的所有华人.然后,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美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中美关系等方面,对该法案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自1840年英国以武力强占香港以后,晚清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种种作为,都与各自阶级的特点和利益密切相关。 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以主权的大步退让换取专制统治短暂苟安的腐朽卖国作为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取得一些小胜。清政府虽派出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交涉,封建统治者也意识到谈判不会很快达一致,为此指示琦善:“如有不得不攻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