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女性学的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发现,中学体育教学中隐藏着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性别偏见制约了女生获得体育资源的条件和机会,影响了女生的体育参与.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女性体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女性群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女性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凯里学院为例,结合女性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审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师生课堂互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各个方面存在性别偏见和两性不平等现象,并提出推进两性平等的体育教育改革措施,以期为实现性别平等的体育教育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更为加快推进体育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是促进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或明或暗的性别不平等因素,以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韩国中小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性别平等教育已开展多年,他们在禁止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与促进性别平等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韩国中小学教育仍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但他们为推进学校性别平等教育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能够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话语的历史印记从来都是标明两性之间的不平等,而教育存在迎合并建构这样的性别话语。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教育中的话语性别偏见现象,反映隐藏在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由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将会对女性的未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下,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性别教育,做到"因性施教",提高教师性别意识,努力创造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促进两性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教育是促进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或明或暗的性别不平等因素,以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聂雅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92-94,F000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对教育领域内的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等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努力在教育中体现性别平等。注重制定反性别偏见的教育政策、重视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性别平等信念的培养、重新编写学生教材是美国中学教育体现性别平等的具体举措。长期实践中,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女孩参与理科课程显著提高,但依旧存在着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和社会其他系统的挑战。当前我国中学正在提倡推进性别平等,美国中学教育为性别平等所做出的努力,能为我国中学教育中推进性别平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性别平等教育是推进性别平等进程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在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的实施不仅仅限于教育场域,而是融入了体制化和法制化的模式,走向主流化的进程,从而为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在机构设立、法律制定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为中国大陆主流化性别平等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其成因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教育者潜在的、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期待和性别偏见有关,也与学生在传统性别偏见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意识和心理暗示有关。为此,教育者应该具备科学、觉醒的性别意识,摒弃性别偏见,身体力行地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鼓励学生学业上无性别差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入手,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开始,分析了学校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及其影响,并针对这些现象及其影响提出了突破学校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最后,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呼之即出。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要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级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监测机制,重新审视编订学校的教材,培养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有效促进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应立足于相应的性别文化之上。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制约着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树立女生主体意识的性别教育理念,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突出性别关怀的性别教育评价体系,走一条性别文化的重建之路,就成为推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The gap between enroll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uting programs and the high-tech industry’s demands is widely reported, and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for women.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gap. We look 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computer science in high school and pursuing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We also examine the gender gap, in the context of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 show that in Israel, students who took the high-level computer science matriculation exam were more likely to pursue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issue of gender, we will show that, in general, in Israe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ho take computer science in high school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a larger, though still not very large difference exists only for the highest exam level. In addition, exposing females to high-level computer science in high school has more relative impact on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omputing.  相似文献   

16.
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突显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领域 ,存在三个影响较大的制约性别文化建构因素 :异化教育的观念与机制、教师的落后性别观念、课程中大量性别偏见的存在。教育要在性别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性别分析视角的引入、女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管理、相关课程改造与建设、开发有效学习途径、教学运用感性审美原则、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建设班级女生性别文化、消除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和尊重差异、对女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性道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道德包括性道德的建立和性人格的形成。它是形成其他道德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应当进行性道德教育,同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小学性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有着巨大作用,也是形成人的性别认同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性别认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性别偏见与刻板化现象及影响,思考如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