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三地的商标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三地商标制度的起源以及诸区域商标制度的趋同化、协调化趋势,从商标制度的各个环节如商标申请制度、注册制度、救济制度等对三地商标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地商标制度的协调方式及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承载着经济适度多元的使命,受地域空间狭小、人力资源匮乏、起步较晚等不利因素制约,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将难有作为。从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资源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互补优势,奠定了珠澳外联内通、跨界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同体,使"创意珠澳,跨界打造"成为区域合作新典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生态经济,从形成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精心打造品牌示范区、实施差异化策略等方面,为江西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仇怡  吴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38-1346
首先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外贸易情况。以我国1998-2007年间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其各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检验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贸易、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集中特征,产业集聚度逐年增强,不断增长的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分析金融集聚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即通过促进高技术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推动高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运用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探索这一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升级;(2)变更高技术产业高级化替换变量、金融集聚替换变量,这一影响效果依然稳健;(3)金融集聚均通过显著提高高技术企业规模效应和显著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进而实现技术创新;(4)金融集聚也通过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包括: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金融集聚为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聚集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提升高技术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培养高层次技术发明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目前存在企业集聚度较低、缺乏行业龙头企业、未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可以为产业合理布局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Theil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产业集聚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理论.现从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间逻辑,综合国内外主流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产业集聚、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的理论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节能服务产业秩序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地区企业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总体绩效和不同维度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制度秩序还通过影响市场秩序间接影响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是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黎鹏 《软科学》2003,17(5):45-48,59
本文以广西与澳门两地为实证案例,在论述分析两地产业关系发展的良好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两地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机会良好但几乎处于闲置状态的现况、阐明了两地既有的和潜在的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空间,进而着重设计建立了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朱永  储节旺 《现代情报》2009,29(5):205-209
知识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知识管理教育正在兴起。港澳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成熟,呈现出层次齐全、类型多样、课程体系合理、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特点,研究该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知识管理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力量,还需要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计划、采取由点到面的方式、丰富办学方式和推进知识管理培训。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新范式。为回答“谁在协同,为谁协同,怎么协同”这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总结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内涵与发展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上的“黑箱”,构建以科技服务组织为核心驱动的,由高校知识生产体系、机构技术研发体系、创新企业发展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的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并基于主体联动的视角提出,通过加强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杨  步一 《现代情报》2017,37(6):144-147
[目的/意义]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了解前人工作、现实需要以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北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情况。[结果/结论]结论表明,目前两校本科生在基本信息素养、信息源与信息检索、学术规范、信息政策与伦理等方面的整体信息素养较高,在信息源和信息伦理方面,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要远远强于北京大学本科生。文章据此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互通深刻改变了传统物流模式,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受到深远影响。如何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物流高效运作,成为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驱动背景下构建区域物流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构建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为研究对象,剖析在区域物流体系构建过程中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与规模经济效应。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影响构建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的主要因素,从政府与物流企业价值链资源协同视角,得出政府政策条件与物流企业活动条件相辅相成,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建设是政府政策与物流企业活动协同的产物。基于此,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科技管理与协同创新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对构建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岚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0):90-92
我国服务业在入世后的5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总体到行业探讨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服务贸易的两种新型模式:外包和众包,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运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作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检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成效,更好地满足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需求,突出港澳青年的主体作用,基于共同生产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场地支持、服务管理、交流活动、孵化成效4个维度构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孵化成效指标权重居于首位。基于此,提出强化评估结果应用、完善基地配套政策、打造特色化基地品牌、建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许欢  侯大怿 《情报科学》2005,23(6):932-936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研究,针对目前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国际国内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站在战略层面对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型展开了研究。借鉴先进国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二段式发展战略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国际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和演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组成体系,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内外比较和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前,国内外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界定还无统一的认识,本文对现代信息服务业进行了界定。以咨询、数据库、软件、网络应用为重点,对我国与发迭国家的现代信息服务业进行总体比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和发展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