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苗 《华章》2007,(6):126-126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城市贫困人口,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制定一系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笔者分析了城市贫困人口出现的背景和政策的演变过程,探讨国家福利制度的深层理念,研究其体制改变前后的差别,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利多元主义是当代社会政策学科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其价值在于构建具有高效率、现代性和回应性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以实现福利供给的效用最大化。选此为视角,对当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构建与体系发展中所涉及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与提炼现行供给模式的内在特征,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我国特定国情社情下政府、家庭、非营利组织以及市场组织在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架构与相互关系,提出推动模式转变与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完善的政策思路,以此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要与和谐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和楷模,其福利制度模式的危机与改革,格外引人注目。瑞典高福利制度所导致的财政约束、微观经济活力不足、"瑞典病"和道德公害等制度危机以及瑞典政府为应对危机所实施的社会保障支出紧缩法案、社会福利地方化、引入竞争机制和私营化等改革措施,是瑞典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改良。我国应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平等原则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标准,加快推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周璐 《华章》2011,(19)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社会福利目标一直以来都建立在国家如何将社会福利资源提供给社会群体以满足他们需要的原则基础上,长久以来形成了补缺型社会福利,文章通过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问题所在,从福利观的构建、社会政策制定、保障服务对象的梳理及福利机构的搭建四大方面重新定位我国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寻求我国补缺型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型的方法,使我国社会福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五个城市为试点地区,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当前要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将服务对象从孤残儿童扩展到困境儿童,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本福利。"十三五"时期,我国儿童福利制度设计应针对不同家庭分别采用替代性、补充性和支持性福利,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儿童福利法规体系,成立综合性儿童福利行政机构,推动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教育不仅能给受教育者带来相应的经济福利,还能带来重要的非经济福利。而后者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认识并重视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非经济福利,有利于"素质教育"获得更为清晰的内涵,有助于消解物质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益于客观地认识"教育之用"。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国家公共产品,应该回归其本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儿童福利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福利是儿童教育福利的起始点,国家和社会应为0~6岁学前儿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前教育资源、机会和服务,以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国际学前教育福利经历了从补缺型到优质普惠型的发展历程,力求让不同儿童、不同家庭和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儿童福祉与发展成果。为助力“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福利也应走向追求儿童美好生活的优质普惠型福利,在积极转变学前教育福利观的基础上促进托幼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福利服务一体化,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相似文献   

8.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幼有所育,不仅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千家万户福祉,更是新时代重大的民生工程.采用福利混合经济理论视角,基于供给、筹资、监管三维分析框架概括出托育服务供给的典型模式:国家主导、市场主导、传统混合经济及当代混合经济模式.以瑞典、英国、德国、韩国四个国家为例,从"可获得""付得起""有质量"三大标准对四种不同供给模式及其普惠成效进行比较.最后,尝试提出我国托育服务"适度普惠"供给模式和建设路径:坚持"适度覆盖"供给原则,发挥多方力量积极扩充普惠托育资源;把握"适度保障"投入方向,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与成本分担机制;确立"适度规范"监管目标,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和监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福利模式,相比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概念,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随着我国福利制度的改革,传统补缺型福利模式将逐步被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所取代,而如何确立这种福利模式的适度性也就成了各方学者讨论的焦点。这里从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对普惠型福利模式的"适度性"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低保的历史性质与福利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低保户工作与生活,伴随着“国家一市场”制度性转型,一般经历了从体制化维持向生计性维持转变的过程。体制化维持阶段一般包括稳定预期、稳定预期固化、延续预期与被迫的主动三个子过程。在生计性维持阶段,工作从过去蕴含着丰富而稳定的整体生活,骤然变成维持基本生计的手段。低保制度的建立为其家庭生计维持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不仅应被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怀,也具有一种对其长期工作贡献以及转轨利益牺牲的间接补偿功能。低保制度的历史补偿性以及救济性,基本决定了低保福利依赖观点是一种理论的想象和对现实问题的“错位”归因。城市低保目标的阶段定位应从补偿性、救济性向能促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儿童福利政策日趋完善,并有相应的立法作保障;其儿童福利政策经历了残补性到普惠性的过渡;在政策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些特点对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区福利,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资源,为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的总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寻找社会福利的新型依托主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发达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已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而在中小城市,居民对社区福利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给社区福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小城市中进行社区福利建设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以惠安社区福利建设的个案分析为基础,对中小城市社区福利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动员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但是,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特征导致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我国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来解决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一项重要政策的实施,阐述了食品认证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福利改善的条件等。在福利分析框架下,重点研究绿色食品认证对社会总福利水平、消费者及生产者福利的影响,考察了绿色食品认证前后经济福利的变动,并给出了消费者、生产者福利改善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百年历史,我国职业教育尽管有许多很好的理念却很难成为持续的行动,由此可见模式转型之难.以史为鉴、破难求变,高职教育必须摆脱传统学术教育影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理论,并实施科学化的公共福利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20,(1):34-41
现有留守儿童福利政策对应的社会主体存在能动性不足、多元共建不充分等问题。而积极福利思想作为一种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理念,其倡导的激发主体能动性、多元社会主体共治共享的理念,对于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在"事后补救"的基础上引入"事前预防",加强"需求导向",激发留守儿童个体的能动性,明确各政策主体的协作关系、执行模式、问责机制,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9.
杭州和深圳作为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探索的先行城市,其探索历程揭示出了三个转型趋势,即:城市规划从技术决策走向公共决策;城市建设从经营城市回归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城市管理从技术革新走向制度创新。这些转型体现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开始从利益一体型模式逐步向利益协调型模式的转变,从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全能型模式向有序结合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的治理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儿童福利对象经历了从家庭受虐儿童到残疾儿童再到处境不利儿童以及每一位儿童的转变;责任主体经历了从民间团体到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确保福利政策实施;福利手段经历了从以经济援助为主到重视教育支持的转变;福利方式与理念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美国的儿童融合教育正是在其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今后也应把儿童教育纳入到儿童福利中,通过政府切实承担和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在“大融合”的全纳理念下实现儿童福利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到关注普惠的受教育权的转变,以保证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