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实证主义法学有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实证主义又可分为经验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或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属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范畴。本文主要谈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而逻辑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证主义法学与实证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法律实证主义是西方的重要法学流派,同时又是一个饱受误解的学派。本文首先探讨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定义问题,认为,法律实证主义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流派。接着.讨论了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中心地带——“分离理论”和“社会事实理论”.力图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随后重点研究了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对这些批判分别加以驳斥和辩护。  相似文献   

3.
哈特的新分析实证法学承袭了奥斯丁以降的实证主义传统,又捍卫了备受攻击的功利自由思想,同时,开创性地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引入法学研究中,借助对语词的入微体察,运用描述性的社会学方法构建了自己心中的法律图景。本文拟就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以梳理。  相似文献   

4.
三大法学流派对西方法理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将法律看作是主权者的命令;新自然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道德性、公平、正义理念;社会学法着重法律在社会中运作的效应。法律的价值存在就在于价值所反射出主体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法律社会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后西方又一大法学流派,是一门在法律和社会的互动中以求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学科。由于法律社会学自身的特性,中国社会变革与法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解决中国社会现实的法律问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新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两个主要派别,作为自然法学的对立面,二既有一定的交融,又在某些理论问题上表现出原则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概念的界定、研究的侧重点及哲学基础三个方面,其相通之处主要是通过新分析法学向社会学法学的迂回靠近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研究现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国外研究者从法学内外多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问题及其当代价值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如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等等.近三十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观点的初步理解、重述,发展到回归经典文本("回到马克思"),并结合当前理论动态与社会实际,从而继承和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多维研究.结合现代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现代社会的理论开拓者同时又是分析批判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杜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并且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以及对行动者的制约作用;他主张研究者抛开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事实的常识观念来理解、解释社会事实,创造出符合科学需要的专门术语;他还以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为主要批判对象,形成了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中则以杜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为主要的批判对象,重新界定行动与结构、常识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批判并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阐明他的社会学研究中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杜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并且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以及对行动者的制约作用;他主张研究者抛开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事实的常识观念来理解、解释社会事实,创造出符合科学需要的专门术语;他还以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为主要批判对象,形成了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中则以杜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为主要的批判对象,重新界定行动与结构、常识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批判并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阐明他的社会学研究中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界边沁是第一个对功利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辩护,并将这两个纲领精密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个对法律进行理论思辩的法学家,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鼻祖。此外,在边沁的整个身份体系中,其法学家地位仅次于其社会改革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兴起的西方社会法学,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西方社会法学传入中国之际却发生了重要变革:本质上维护个人权利的社会本位法学被转换成为支持国家权力的国家本位法学。笔者将以庞德为例深入分析这一变革及其发生的原因,力透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因为:它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它第一次阐明了法律起源、本质、作用等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它作为产生标志也符合理论发展规律和历史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倡导“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致力于拉近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历史法学所力主的“法是被发现”主要是从法的产生角度也即立法立场来分析的。作为历史法学派的延续之一,概念法学倾向于构建严谨的能够涵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它的视域中,法官只需从法律体系中发现法律即可完成对案件的判断,从而将司法者囚禁在了概念的城堡里。这种理论上的幻想遭到耶林等社会法学者的批判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14.
前达尔文时代的西方法理学就已存在某种朴素的法律进化思想,但直到19世纪进化论的确立才导致了进化法理学的诞生.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法律进化理论,当前则侧重于进化论范式在具体法律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一般进化法理学的构建等.尽管众多法学家认同法律进化的思想,但进化法理学作为一个法学流派却一直游离于西方法理学的中心地带之外.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借鉴现代进化生物学在文化进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构建基于文化进化的法律进化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进化法理学,是进化法理学取得与其他进化社会科学类似成功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狭义的绍兴师爷专指刑名师爷,他们是辅佐明清州县官吏从事诉讼活动的“幕后法官”或司法秘书,他们属不在编的地缘性法律职业人群体,按“公式之刑名”依法办事。他们是专业的法律诉讼人才,其注释的律例、汇编的成案中体现了他们崇尚法律权威、弘扬法治传统、实现社会正义的法治精神。他们在统一适用大清律例、维护清朝正常的司法诉讼活动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与重构: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关于证据法学乏理论基础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尤其是关于“认识论”和“价值论”在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中的地位问题,也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在程序正义理论日益成为诉讼法学主流理论的背景下,理论上有贬低“认识论”在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中的地位的趋向,这是不符合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事实以及证据法学的学科特点的。只有将“认识论”和“价值论”同时作为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证据法学。  相似文献   

17.
提倡性法律规范在现实立法中大量存在,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但并未被法理学界所重视。文章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提倡性法律规范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法的现代精神、法的人性化、肯定性评价的行为引导和社会构建作用以及节约了法的创制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并从广义的"社会科学视角"来阐述了立法中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多的提倡性法律规范带给我们的法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刑法学界存在社会危害性理论备受指责的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应将社会危害性逐出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如果我们运用立体动态思维的方式,正确分析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罪刑法定主义、犯罪构成的关系,就会发现社会危害性不但要保留而且是犯罪成立的要件。  相似文献   

19.
社科法学是中国的本土概念,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合理性基础是中国社科法学出现的原因,直面挑战、实现价值证成是中国社科法学存续下去的关键。中国社科法学需要坚守法学学科本色;明确其他"社科"与"法学"的边界;克服外来研究方法与生产本土知识的矛盾;以全新的视角建构自身独特的概念工具与话语体系,求得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法理学研究问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法的一般性原理、概念、体系、法与社会关系等宏观问题的分析,其往往习惯于形而上的抽象化思考,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则以近乎傲慢的姿态而拒绝介入,其结果是我们的法理学在法律实践生活中的失语和没落。现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这个时代是法学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并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部门法在操作层面上给予具体的解决,同时更需要借鉴法理学的体系化、价值化思维给予直接的关注和指导,这是当代法理学应有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醉驾入刑的法理学角度的分析来回应对以上观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